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鹤岗
搜 索
帮助大家是我最大的幸福——记萝北县山江村农民刘洪贵
2015-11-19 14:08:53 来源:东北网-鹤岗日报  作者:石连中 耿向文 王宇飞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1月19日讯 他不是邮递员,却义务为村民分发报纸和邮件30年;他与村里农民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却默默地照顾村里的孤寡老人;他生活本来就很清贫,可对村里需要帮助的人却慷慨解囊。他就是被村民称之为“村里活雷锋”的萝北县名山镇山江村农民刘洪贵。

  走进刘洪贵的家,虽然房子很新,但屋内显得非常简陋。除了一张床、一个地桌和一台过了时的电视,再难找到像样的摆设。“以前的房子太破了,前几年让我们给扒了,又协调民政部门给他盖了新房。刘大叔是少见的好人,他对咱们村民太好了,组织上也得关心他的生活。”陪同采访的山江村党支部书记袁晓成向记者介绍说。

  攀谈中得知,今年65岁的刘洪贵是1979年来到山江村定居的。刚到村里没多久,村民就发现他是个热心肠的人。山江村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才建成的村落,刘洪贵刚到这个村定居时,正赶上多数农民张罗盖房子。虽然对左邻右舍还不太熟悉,可无论谁家盖房子、修院子,他都主动过去帮忙。发现村里的道路过于泥泞,他就自己到村外取土,挑回来垫平。很快,左邻右舍就喜欢上了这位外乡人。

  山江村农民有爱看报刊的好传统,村民最多时订阅《农村报》等各种报刊多达300多份。但邮递员到村后只将报刊送到村委会,各家各户再自己到村委会去取。刘洪贵得知这一情况后,就每天主动到村委会取出报刊、书信和电报等,再义务分送到各家各户,从1986年至今从未间断。如果送书信和电报时赶上村民不在家,他就算找遍全村也要尽快将其送到村民手中。1991年秋季的一天,刘洪贵到村委会去和邮递员见面取报刊,邮递员告诉刘洪贵说,今天有村民张世友来自山东的电报。那个年代山江村还没有电话,村民联系外界最快的方式就是拍电报。接过电报,刘洪贵二话没说,直奔张世友家,可是家里没人。一打听才知道,张世友一家都下地搞秋收去了。刘洪贵简单问明张世友家承包田的大概位置后,飞快地向大地跑去,费了好大劲儿才找到张世友。张世友打开电报一看大惊,放下农具,回家简单收拾收拾东西就直奔村外跑去。原来,这封电报的内容为:父亲病重,盼速归。想起20多年的往事,张世友还十分感激地说:“当年要不是洪贵这封电报送得及时,当天我就赶不上开往佳木斯火车站的最后一班车了(当年山江村农民要想出省,得倒三次车才能到达佳木斯火车站)。”

  通过义务送报刊这件事,更多的村民了解了刘洪贵,并渐渐地都喜欢上了他。30多年来,刘洪贵就靠自己的两公顷承包田生活,经济本来就不算富裕,每次出村到镇里或到16公里以外的县城办事,他从不舍得花钱买张车票,仅单程一走就是3个多小时。即使这样,他也会用平时节省下来的钱买些日用品,常年坚持去看望村里的低保户和孤寡老人,帮助他们干家务,为孤寡老人洗澡,并自掏腰包为村里的老人协会订阅《老年报》和《家庭保健报》。

  由于刘洪贵家里收入少,又常常慷慨解囊去帮助村民,难免有捉襟见肘的时候,但他从不找村组织要救济。有一年的深秋,他把家里仅有的钱都拿出来资助一位急需用钱的村民了,可自家连过冬的煤都没有买,没办法,刘洪贵只好悄悄地去办贷款。邻居们看到他家院子的煤堆还空着,觉得奇怪,去串门时才意外地发现了他写的贷款申请表。得知这一情况后,村民马上自发组织起来,你送一筐,我送一小车,三三两两一下给他家凑了5吨过冬煤,感动得这位帮助别人从不求回报的刘洪贵掉下了眼泪。

  刘洪贵的热心换来了极好的人缘,村民也都很快拿他当亲人一样看待。村民谁家做点儿好吃的都给他送一碗;谁下地干活儿照看不了孩子时都放心地送到刘家帮助照看;哪个村民要是出门几天,都会把钥匙交给刘洪贵,让他帮着照看几天家门……

  鉴于刘洪贵几十年来对村民的付出,村“两委”班子决定为他申报低保。可刘洪贵却拒绝提供办手续所需的身份证,态度十分坚决地谢绝了。他对村干部说:“咱村里还有比我更困难的村民呢,有低保还是先可着他们来吧。”他还告诉记者:“只要我身体允许,今后还要继续为村民做好事,因为帮助大家是我今生最大的幸福。”刘洪贵在挨家为村民投递报刊。

责任编辑:迟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