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19日讯(李华虹 孙瑜淼 记者 陈南竹)记者从黑龙江省冠心病介入治疗和心肌梗死救治质量控制会议上获悉,中国每年有60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因其走向了生死线,约1/3的患者因抢救不及时等原因而丧命。2014年11月20日,中国设立了首个“心梗救治日”,建立了全国范围内的心梗救治网络,今年心梗救治日的主题是:传递生命接力棒,心梗救治我要120。
据介绍,通过放支架和溶栓的方式开通血管,疏通堵塞的冠状动脉,让心脏重获血液供应,在医学上被称为“早期再灌注治疗”,也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开通血管的理想时间是发病后120分钟内,每拖延一分钟,就会有大量的心肌细胞死去。2013年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约70万例,只有5%的患者得到规范治疗。很多人还没意识到早期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性。患者发病后很长时间才到医院、家属犹豫不决、院前急救体系有待完善、基层抢救水平有待提高等,都影响了血管再通时间。
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项目黑龙江省执行主席、哈医大二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于波教授介绍,自2014年心梗救治项目实施以来,哈医大二院胸痛中心全年接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0余人,为900余名患者实施心梗介入手术,比前一年的300余名心梗手术患者的数量相比,增长了两倍,院内的死亡率从之前的近5%下降到1%,从患者拨打120到实施治疗的时间,从此前的平均90分钟,下降到了平均40分钟,其中三成的患者的“门球时间”控制在了30分钟以内,这是院内流程简化,120急救体系成熟,心梗救治网络发达,患者就诊意识提高的综合结果。
“120急救中心与哈医大二院胸痛中心联网后,患者只要进入120抢救车,就进入了心梗抢救联网体系。120车上医护人员随时将患者的心电、血压等检测报告通过车上可视电话或微信传送给胸痛中心医生,胸痛中心医生实时指导车上医生为患者用药、治疗。”哈医大二院胸痛中心杨爽医生说。
除了急救中心与医院,医院与医院之间也需要更便捷的沟通,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项目建立行政支持下的STEMI区域救治网络,黑龙江省的医院已经在哈医大二院的“总指挥”之下“联网”,哈医大二院不仅有统筹协调网络建设的指挥作用,还要对黑龙江省的数十家医院心内科和急诊科的医生进行培训,让医院和医院之间“手挽手”,减少心梗患者的“漏网之鱼”,只要有胸痛患者拨打了120急救电话,所有的医院就都进入“备战状态”。一年以来,哈医大二院走下基层,为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急诊介入治疗,针对基层医院溶栓、溶栓与急诊介入治疗及早期再灌注治疗的方法进行系统培训,基层医院不仅可以向大医院转诊,同时也具备收治和抢救患者能力,必要的时候还要接受大医院治疗后的转诊患者,双向转诊的模式在此得以完善。
虽然目前没有直接的数据表明,我国年轻人因心梗导致的猝死占多大比例,但可以肯定的是,猝死患者中,大部分都有冠心病或其他冠状动脉病变。让人忧心的是,国内心肌梗死发病年龄明显提前。一方面,以前的冠心病患者多为七八十岁的老年人,50岁左右的都很少见,但现在二三十岁的冠心病患者已不罕见,四五十岁的就很常见了;另一方面,有心肌梗死危险因素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吸烟、高压、不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都成为重要影响因素。年轻的心梗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相对较轻,心梗一旦发生,坏死程度往往更加彻底,对年轻人心脏的打击更大,复发率较高。年老心梗患者的心脏在冠状动脉病变长时间的“侵害”下,已形成一定的适应机制。
于波说,“如果我们为心肌梗死危险因素制作一个“榜单”,位居前三的就是: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紧随其后的不健康因素就是:糖代谢异常、运动过少、蔬菜水果摄入不足、精神紧张、超重等,如果有一个或多个危险因素的话,就应该时刻把预防放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