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23日讯 许多人认为,城市人口相对集中,如若发生火灾,造成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相对较大。而实际上,村屯消防形势亦不容乐观,村屯消防设施存在不健全等问题,为村民的防火安全埋下隐患。房前屋后的柴草垛则更成为火势蔓延的媒介,存在极大地安全隐患。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柴草垛出村”的要求从多个部门屡次被提出,然而,记者走访齐齐哈尔市建华区龙沙村、铁锋区炮台屯、卢屯村等地发现,大量柴草垛堆放的情况仍在继续。
11月19日9时,记者来到建华区龙沙村,沿着新明大街进入龙沙村的入口行进至百米处时记者看到,在一处厂房的墙体外侧,堆放着近200平方米约2米高的秸秆垛,将原本并不宽阔的消防通道占去一半。“为什么将柴草垛堆放在消防通道入口处?”记者向居民张大伯询问。“每年入冬都有大量的柴草垛堆放在这儿,这条通道是通往街路的主要通道,一旦发生火灾,势必会影响救援和逃生,可大家都存在侥幸心理。加之当前城乡接合部的许多房屋已出租,租房户对这些事情更是毫不关心。因此,这些柴草垛出村难呐!”张大伯摇摇头说。
11月20日,记者来到铁锋区炮台屯及卢屯村发现,虽然没有大量的柴草垛占据村屯通道的现象,而大部分居民家的院内堆放的柴草垛将院子占去一半。炮台屯居民孙女士告诉记者:“冬天我们这些平房居民的做饭和取暖就靠秸秆和树枝了,秸秆还可以打碎喂牲畜,所以是必不可少的物品。农村柴草起火是每年都有的事儿,村内起火容易伤人,村外起火借着风力和大面积杂草火势也十分凶悍。许多居民图方便,家中院内的柴草堆放都比较多,我们这儿也没有发生特别严重的柴草垛起火事件,所以大家的警惕性并不高。”
柴草是村屯柴灶取暖的主要原料,然而,大量的柴草垛囤积在村屯内,若出现“星星之火”,必然引发“燎原之势”。对于屡屡提出的“柴草垛出村”要求,多半居民存在着侥幸心理。在市区和农村,部分人为了图方便,存在放火烧荒的现象。农民在田地将杂草、秸秆付之一炬,然而,一旦火势蔓延,造成悲剧,悔之晚矣。
记者从我市消防部门了解到,我市每年柴草垛起火占冬季火灾总数的一半以上,每一起火灾中,柴草垛的存在都给火势的蔓延创造了条件,也给扑救工作带来困难。农村柴草垛火灾易蔓延扩大,火星随风到处乱飞,有着极高的火灾危害性,一旦处置不慎,民房被引燃极易造成连营火灾。造成农村柴草垛火灾的原因很多,如村民违规烧荒、露天场地遗留火种和电器短路等,同时,焚烧秸秆的不良习惯也是引发火灾的主因。消防部门提醒大家,要做好露天柴草垛防火工作,不遗留火种。电器、电线、闸刀开关要时时检查,不要堆玉米垛。遇到火灾时应沉着、冷静,掌握基本的逃生自救常识,一旦遇到紧急情况,要充分利用身边可以灭火的物品进行扑打。逃生时不要贪恋财物,及时拨打119报警电话。
为了防患于未然,村委会应集中组织村民进行柴草垛村外统一堆放,居民家中的柴草垛仅需维持3至5日的短期用途,让“柴草垛出村”的要求真正的发挥作用,才能从源头杜绝火灾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