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23日讯 王佩华是佳木斯市桦南县大八浪乡大八浪村的普通家庭妇女,她曾含辛茹苦把三个孤儿培养成人,十五年如一日照料瘫痪的老伴儿,用默默的付出谱写了一曲爱的颂歌,赢得了村民的尊敬和爱戴。
王佩华的家坐落在村中学附近。两间土房,院落整洁,屋檐下火红的辣椒串、园子里翠绿的大白菜为遍地落叶的深秋带来几分色彩,也让这个普通的农家小院充满家的温暖。走进略低矮的门框,一铺朝北的炕上坐着一位娇小瘦弱,干净利落、两鬓斑白的老人,她就是王佩华,今年已经76岁。多年的劳累加上岁月的消磨,使她今年春天开始身体大不如以前,甚至患病卧床。身在外地的二女儿放弃那里的一切赶回来照顾她生活起居,母女俩说说笑笑,感情深厚,不知情的人一点儿不会想到她们并非亲生母女,而是王佩华四十多年前收养的孤儿。
当我们想多了解一些她当年收养孤儿的事情时,她便叫二女儿拿出家里的影集,给我们讲起当年的故事。1972年王佩华夫妇收养了东京城的年仅9岁的金京枝和7岁的金京爱两个朝鲜族孤儿。王佩华说她自小也没了父母,在姥姥家长大,体验过没人疼爱的可怜滋味,况且当时她和丈夫也没有子女,所以当看见这两个没爹没妈的女孩时,想要保护她们的母爱意识油然而生。
王佩华说:“她家子女太多了,她俩在叔叔家,家里还有奶奶,没人管她们呀哪,一瞅见她俩怪可怜的,老头子便把她俩领回家来了。当自己孩子一样养,没有别的说法,一门心思就是好好拉扯她俩。”
虽然没有血缘关系,夫妻俩却对孩子倍加疼爱、视如己出。由于丈夫姓陈,便给两个女儿分别又取名陈小艳和陈玲艳。在那个困难的年代王佩华除了在生产队的劳作之外,还养猪、养鸡以填补家用,她还上山采榛子、蘑菇等山产品和一些不知名的山药材,卖钱供俩孩子上学。她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文化教育,家里不管有多大的困难,孩子的书包里从没断过笔和本。她让姐妹俩总是穿着新衣服,来消除二人的自卑感。她还经常做辣白菜和打糕等朝鲜族风味的饭菜,不让她们忘本,直到姐妹俩长大成人,她又把两人风风光光嫁出去,自立门户。
陈玲艳说:“村里别人家小孩吃不上的水果,俺们家就能吃着,俺们姐俩苹果、梨,糖块啥的都能吃着。”“那时候过年,不是扎绸子嘛,头蝇,穿的新衣服,还有糖块、水果什么的,这些我爸都给买。”“我一感冒啥的,我爸就背我上医院打完针了,还给我买小拉带鞋,一买就两三双的买,别人家孩子上学用的铅笔了本啥的都是单个买,那时候我爸都给我们成扎买,爸妈可疼俺姐俩了。”
两个女儿相继出嫁后不久,王佩华老伴儿陈德义突患脑血栓卧床不起。护理的重担就落在她一个人的身上,除了吃喝拉撒还要下地干农活,而且这一坚持就是15年,直到老伴离开人世。
邻居花淑梅说:“90年正月时,老头就有病了,老太太就伺候他吃喝拉撒,伺候了15年零3个来月,那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谁都佩服这老太太,心眼好使。”
在老伴儿去世前,她又收养了当年8岁的孤儿小春雷。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育,小春雷逐渐改掉了坏习惯,还能经常帮助奶奶照顾卧床的爷爷,跟大姑、二姑感情都很深。现在掌握修理汽车的技术特长的小春雷已经在南方找到了工作,完全可以自食其力。村里人都认识王佩华,每次提到她都竖大拇指。
现在心脏病、冠心病等一些病症折磨着王佩华的身体,也使原本清贫的她为求医问药而变得负担沉重。为了报答当年的养育之恩,远嫁在外的二女儿回到王佩华身边,悉心照顾她,女儿就像贴心的小棉袄,让王佩华感到欣慰和幸福。
陈玲艳说:“她养我小我得养她老呀,别看她抚养俺们不是亲生的,可她比我亲爹亲妈都亲,从小拉扯我们这么多年能没有感情嘛,我妈俺俩现在相依为命,我伺候她,她心疼我,我也心疼她。”
王佩华生病期间,邻居、知晓她事迹的各界人士也纷纷帮助她,乡政府也定期送些米面油等生活用品,让她享受五保待遇。王佩华觉得自己收养孤儿是力所能及的事儿,而社会的关爱让她更加温暖。
在王佩华身上我们看到了爱的伟大与传承,我们希望王佩华能早日康复,在女儿的陪伴下幸福的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