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11月27日讯 真心实意重视基层,真金白银投入基层,精兵强将充实基层。近年来,我省认真落实从严治党要求,牢固树立重视基层、大抓基层的导向,把解决基层基础保障问题作为政治任务,坚持权力下放、资源下沉、重心下移,着力改善基层基础条件,让每个基层党组织都强起来,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统筹各方面资源,推动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
在全省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提高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标准,设立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着力解决基层党组织没钱办事、没能力服务群众的难题。积极落实村和社区党组织活动经费、党员教育培训经费,确保基层党组织活动正常开展。同时,按照中央要求,村党组织书记基本报酬按不低于当地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两倍标准,城市社区“两委”成员报酬按不低于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水平标准落实。省里制定出台了《关于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做好黑龙江省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的实施办法》,拓宽了基层干部发展空间,激发他们立足基层、扎实工作、干事创业的热情。不断加强阵地建设,扎实推进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建设,采取部门帮扶、财政补贴等方式改建扩建,完善配套功能,基层基础条件明显改善。
年初以来,全省共新建、扩建、维修村和社区组织活动场所644个,基本实现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全覆盖、活动阵地个个达标,其中,社区活动场所300平方米以上的达1326个。同时,依托活动场所加强村、社区服务中心和站点建设,建立乡村便民服务中心895个、服务站点9700多个、社区便民服务网点3.8万个,设立党员远程教育终端站点10367个;有的村和社区还利用房舍开办了托老所、日间照料室、老年活动室等,最大限度地便民利民,基层服务功能得到明显加强。
坚持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发展,发挥各级机关和企事业机关职能作用和资源优势,形成破解基层发展难题合力
深化拓展“百局联百村”活动。自2012年开始,在全省组织实施“百局联百村”活动,通过“组织生活联过、党员队伍联建、活动载体联创、服务群众联做、党建资源联享、城乡发展联促”,加速城乡党组织和党员群众之间的相互融合,促进城乡党组织活动阵地、教育设施、干部人才等各种要素的良性互动,使活动在加强农村基层党建资源,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同时,推动机关干部下基层“接地气”,切实转变作风,更好服务群众,受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全省城市机关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结成共建对子8700多个,参与党员7.32万人次,落实帮扶资金11.2亿元。佳木斯市不断深化“百局联百村”活动,今年开展了第三轮帮扶活动,联动单位领导、驻村(社区)干部深入联动村(社区)累计1800多次,走访群众5400余人次,查找存在问题4600多个。
推进社区党建区域化建设。各地积极适应城市化快速发展需要,坚持以共同利益和需求为目标,以健全社区组织体系为基础,以完善协调机制为保证,充分调动驻区单位党组织、全体党员、居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扎实推进社区党建区域化建设。到目前,全省有255个街道实行了大工委制,有546个社区实行了大党委制,共建立党建协调议事机构2600多个,有4500多家驻区单位的活动场所对社区开放,有38万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经常参与社区活动的15万人。同时,探索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居联建党组织,加强地方与森工、农垦系统的局县、场镇、村所合作共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推动干部资源下沉到基层。去年以来,各地从机关选派精兵强将,把加强基层党建与推动精准扶贫相结合,树立起深入基层、服务基层、大抓基层鲜明导向。全省选派3200多名机关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明确第一书记同时担任定点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每年驻村不少于8个月,切实履行抓党建、抓扶贫、抓发展职责,推动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帮助选准发展路子,落实扶贫项目,促进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从省、市、县直机关抽调近1300名干部,组成319个驻村工作组,首批帮扶260个贫困村,每个村投入20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帮助解决发展难题,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推动贫困村农民实现稳定脱贫。
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增强村级组织自身造血功能
近年来,针对村集体发展思路不清、可利用资源不多、增收渠道较窄、发展不平衡等诸多深层次问题,各地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增强村级组织自身造血功能。
加强“三资”管理。各地建立健全了农村资源发包、资产管理、资金管理等“三资管理”的一整套规章制度,确保管好资产,保值增值,防止流失。绥化市青冈县依托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将农村机动地、草原、林地等集体资产资源实行公开招标、拍卖和交易,实现了规范管理、保值增值。佳木斯市汤原县永发乡成立乡“三资”委托代理中心,规范审批流程,明确机动地发包、工程项目建设等重大事项须先经村“两委”研究、再报中心审批,最后经村党员和群众代表投票通过。通过强化“三资”管理,今年全乡15个村在工程项目建设中节省支出20多万元。
强化政策引导。结合当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特别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速发展的有利契机,积极整合农村扶贫、农业开发等惠农支农资金,扩大村集体增收来源。引导村级组织采取合作经营、股份经营、租赁经营等方式,以村集体土地、资产、服务等形式入股农民合作社,按比例参与分红,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哈尔滨市针对村级组织薄弱问题,实施“建强组织、兴业惠农”行动,投入540万元扶持18个软弱涣散村发展惠农利民项目。齐齐哈尔克山县新兴村成立了新兴村农机作业合作社,由村集体反租倒包农民土地,组织力量进行联片种植、规模经营,农机作业面积已达到5.78万亩,合作社年收入3353.4万元。目前,村里新建标准住宅126栋、别墅135栋、多层公寓楼4栋,修建1300平方米村级活动场所,全村村民水费和中小学生学杂费全部免收,五保户由村集体无偿供养。
拓宽增收渠道。依托区位、人力和土地资源等方面优势,引导村级组织因地制宜发展富民强村产业。齐齐哈尔市甘南县兴十四村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拥有30多家企业,集农、林、牧、生物制药、农产品精深加工、生态旅游等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团,村总资产22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7.6万元。面对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这个村坚持与时俱进,积极打造“互联网+农业物联网”模式,采取“生产基地+农业物联网+现代化智能仓储设施+电子营销平台和社区配送”的方式,实现生产经营方式转变,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绥化市北林区永兴村近年来先后成立了水稻种植、瓜菜、烤烟和现代农机4个专业合作社,全村688户农户、1.7万亩耕地全部入社,在此基础上,组建大成福农工商贸有限公司,主要产品大米、香瓜、西红柿等,远销福州、厦门等地,市场供不应求。2014年,公司销售收入达到7000万元,利润320万元,村集体增收8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