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1日讯 “只要生命还可珍贵,医生这个职业就永远备倍受崇拜。”吴琼,在医生这个行业里已兢兢业业地奋斗了32年,如果没有成为医生,她也许会有更多的时间来陪伴女儿、照顾家庭。但实际上,她却将生命中一大半的关爱给了病人。岁月流逝,吴琼已由一名风华正茂的青年成为一名医术精湛的主任医师,用吴琼的自己的话说:早些年,来看病的孩子们还叫我“阿姨”;干着干着,就成“奶奶”了。
良医门前患者多
11月27日上午,记者见到了海林市妇幼保健院副院长、省儿童保健专业委员会专家常委吴琼,如今的她主要负责妇幼保健工作和儿科临床工作。走进吴琼的诊室,话还没有说上几句,就有家长带着孩子来看病。问诊、听诊、开药、填写病例……对于看病的这一“系列”流程,吴琼可谓轻车熟路。而且,她在开药时会认真再核对一遍处置单。“医生一定要严谨。”吴琼说。她在写病历、开药的时候,都会核对三遍。
在吴琼给孩子看病时的过程中不难看出,有些孩子与吴琼很亲近。“现在孩子们都叫我‘奶奶’了。”吴琼笑着说,。为了避免孩子不配合看病,吴琼有自己的办法,看到孩子后,她会先给孩子一个微笑,然后再用常备的小玩具逗孩子玩,这样便方便给孩子瞧病了。
医者仁心舍己为人
1984年,中专毕业的吴琼,来到当时的海林县妇幼保健站工作,工作伊始,她非常重视积累经验。在下乡培训村医的过程中,。她注重向前辈们求教,后来,她便自己上下村屯,。那时候,条件艰苦,吴琼经常步行20多里上下村屯,运气好能搭着农民“顺道”的拖拉机和毛驴车。最难熬的是冬天,赶上刮风下雪,经常冻得抖成一团。有一次在下乡路上,她乘坐的三轮车在拐弯时翻了车,吴琼被甩到了河里,可她爬出来,顾不上伤痛和寒冷,继续奔赴乡下。就是这股韧劲儿,让她把每项工作都完成得十分出色。后来,她坚持每年深入村镇举办培训班,提升乡村医生的技能,。至今,已累计培训妇幼医生1200余人次。鉴于吴琼的出色表现,1990年,她被提升为保建部主任。
升职了,身上的担子也重了。下乡培训乡村医生,组建妇幼保健网络,这都是吴琼的工作。为了不耽误工作,女儿7个月时,她便接着下乡,孩子吃不到母乳,只能喝奶粉。随着工作量的增多,她不顾家人反对,毅然给只有10个月大的女儿断了奶。多年来,她的足迹踏遍了海林的每个村屯。
为了将新技术引进我市,她在孩子刚刚周岁时,便到北京学习20天,她明知道孩子每晚都哭着找妈妈,但她却坚定地说,“机会难得,不能因为一己之私,耽误了新技术的引进。”。
1990年,海林争取到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加强中国基层妇幼卫生服务”项目,为了掌握海林妇幼保健现状和准确详翔实的基础数据,更好地改善妇女儿童健康状况,吴琼连续三个多月奋战在工作岗位上,终于争取到了该项目。项目10年间,她始终坚持一手抓规范管理,一手抓技能提升。在她的带领下,率先实行乡村绩效考核,编制了《乡村级妇幼保健工作档案》,出台了多项管理方案,规范了全市妇幼保健各项工作,妇幼工作一跃处于全省领先地位。由此,海林被省卫生厅指定代表东北及北方地区接受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对项目的评审,获高度评价,为我省争得了荣誉。
后来,吴琼又挑起了儿科临床的担子。无论多忙,吴琼都坚持出儿科专家门诊,疾病高发季时,她不敢多喝水,以减少去卫生间次数,挤出时间让病儿都能看上病。 2011年,医院开展创“二甲”活动,她主抓此项工作,带领职工加班加点。期间父亲重病,她没有更多的时间去照顾,父亲去世,料理完父亲的丧事,她立即回到工作岗位。努力终得回报,2011年11月,医院顺利通过评审,跻身“二甲”医院行列。
潜心钻研终得回报
此外,她研究的《雾化吸入治疗儿童鼻窦炎的研究》、《农村地区婴幼儿饮食行为问题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早期潜能开发促进正常儿童智能发育的研究》等多项新技术填补了省内空白。
说起成绩,吴琼很谦虚。她说,成绩是大家共同努力取得的,她只是做了应该做的。她认为,医疗行业是一个团队,在诊疗的过程中,需要大家互相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