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真情时刻
搜 索
不计荣辱忆做报人 我的父亲赵扬
2015-12-01 11:03:20 来源:生活报  作者:赵亨潍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生活报12月1日讯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在庆祝黑龙江日报创刊70周年之际,我总不由得想起父亲赵扬,一位1937年参加革命的老干部,一位曾在省报那座笔尖形老楼为党的新闻事业不懈耕耘的老报人。

  他生逢战乱,幼年辍学,只读了几年小学和私塾,却成为国内闻名的诗人,被誉为“浙东才子,诗词里手”,并受到文化名人郭沫若的赞赏;他16岁进钱庄学徒,几经失业,后来却成为学识渊博的省报总编辑。他在白色恐怖下投身革命,几十年来经历了从城市到农村,从地下到地上,从部队到新闻界,从南方到北方,从工厂到报社,从“干校”到“插队”的无数变迁,但永远不变的,是他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

  投身革命许家国

  1914年3月14日,赵扬出生在浙江省镇海县清湖乡(现宁波市镇海区骆驼镇)杜塘畈赵家。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17岁的赵扬义愤填膺,奋笔疾书:“忍看烽烟遍吉黑,拼将热血染江山;男儿殉国寻常事,不捣黄龙誓不还!”在民族危亡之际,爸爸经常阅读鲁迅、郭沫若、邹韬奋等左翼作家的作品,成为申报流通图书馆的常客。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爸爸加入地下党领导的上海银钱业业余联合会,从事抗日救亡工作。因思想进步,文笔出众,爸爸被选为银钱业联合会的理事,并担任出版委员会委员、文艺座谈会干事,主编《银钱报》副刊,从写稿、抄稿到编辑、校对,样样上手,以犀利的笔向黑暗的社会宣战。1938年9月,爸爸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张承宗同志(建国后任上海市副市长)代表党组织找爸爸谈话说:“你是我们上海钱庄业里发展的第一个党员。”爸爸深感自豪。

  1940年5月,上海地下党组织调爸爸去文艺界工作。看到汉奸文人霸占文坛,反动黄色书刊充斥市场,爸爸十分气愤。他找到地下党员夏其言(后任解放日报副总编)、杨凤采一起出资,合办刊物《新文丛》。出了三期后,后太平洋战争爆发,因日军进入租界而被迫停刊。这一时期,爸爸以笔作刀枪,写了许多杂文在《奔流》、《职业生活》、《草原》等进步刊物上发表,成为打击敌伪政权的利器,因此引起敌人注意。

  1942年11月,在地下党的安排下,爸爸随潘汉年(后任上海市副市长)等撤离到新四军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当时爸爸写下一首《从戎》诗:“不甘低首作臣从,别妇抛雏入路东。愿为斯民尽绵薄,敢将身世叹飘蓬。枕戈热爱河山好,携手共谋筑长城。南望金陵笑群丑,健儿杀敌气如虹。”

  爸爸离家后,妈妈领着四个孩子生活倍加艰难。1943年夏,党组织派人联系妈妈,带着我们一家人,扮作难民,艰难地穿过敌人的封锁线,一家人终于与爸爸团聚了。

  1944年10月,爸爸被分到新华社华中总分社工作,刚去时协助范长江同志编《上饶集中营》小册子,后来编辑新闻稿,又任资料科科长。日本投降后总分社进入淮阴城,创办《新华日报》华中版,范长江任社长,爸爸任秘书处主任,兼管党支部工作。

  1949年5月,杭州解放,爸爸离开他参与筹建的《新潍坊报》,作为军代表,率队接管国民党《东南日报》,创办《浙江日报》,他对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既要撰写社论,又要审稿把关,还要整编、改造留用人员,工作异常繁忙。

  从1944年到1951年,爸爸在新闻战线工作了七年多。他搞过通讯社、报社的行政工作,做过编辑、记者,熟悉报社各个方面的工作,成长为一名省报的领导者。他跟随华东野战军南征北战,历尽艰辛。一家人天各一方,直到杭州解放后,1950年初,妈妈才调回杭州,孩子才陆续找回,一家人才重新团聚。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他又送大儿子赵亨艺随宋时轮的第九兵团入朝参战。在工作中,他坚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围绕解放战争、土地改革、地方政权建设,做好新闻报道工作,鼓舞了军民士气,促进了各项工作。在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爸爸被党组织派遣到哈尔滨从事工业战线的工作。1958年汽轮机厂建成,他又重返新闻界工作。他的一生都是服从党和国家的需要,从不讲条件,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高标准做事,低调做人。


 

  荣辱不惊树报魂

  1958年初,爸爸到黑龙江日报社任副总编辑,1965年3月任总编辑,兼黑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刚到报社,爸爸便于当年3月带领两名工业记者去采写“两参一改”企业管理经验。他对同去的记者提出严格要求:采访一定要深入,稿件一定写实、写活,写出高质量。他还为这组报道精心撰写了两篇社论:《领导作风上的革命,企业管理上的大改革》、《重要的问题在于贯彻执行群众路线》。这组报道发表后,对全省工业企业的管理改革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1958年下旬,中共中央工业交通部副部长李立三来东北视察工作时,把庆华工具厂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和业务改革的经验,同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领导干部、科技人员和工人三结合的经验一起,概括为“两参一改三结合”。后来毛主席把“两参一改三结合”誉为新中国工业企业管理的《鞍钢宪法》。

  爸爸注重新闻队伍建设,提出新闻工作者应树立“三心”(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他主张:“应该发展年轻有为的记者、编辑入党。应该把有能力、有贡献的同志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爸爸大局观念强,他要求记者要善于换位思考,坐在省委书记、省长的板凳上想问题,坐在群众、读者的角度想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就会有新高度。他要求副刊编辑都要努力学习,勤于练笔,成为省内一流的专家、权威。编辑有权威了,投稿人才能信任你,好稿子才会来。他对人才的喜爱是一贯的,在爸爸的鼓励和支持下,编辑、记者们积极钻研新闻业务,写出了一批好新闻。同时,黑龙江日报社也成为出人才的单位,不光走出了一批领导干部,还涌现出一大批省内一流的名编辑、名记者、小说家、散文家、诗人、评论家、摄影家等等。谢树、陆伟然、谢俊芳等同志的作品经常在《人民日报》及其他兄弟报纸发表,一时声名鹊起。李振盛则成了中外闻名的摄影家,后来曾在中央电视台连续播放摄影讲座,曾在国内外举办多次摄影展。

  爸爸很注重调查研究实际情况,他经常深入工厂、农村了解第一手材料,除写了不少高质量的社论和杂文外,还指导采编人员抓典型报道。全省有名的刘美泉、宋恩珍等英雄人物报道,就是在他的参与、指导下采写的。他还在编辑部提出“假如我是一个读者”的讨论,来推动业务改革。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爸爸的一些文章也被批判,处境异常艰难。8月的一天,一群造反派冲进报社,把正在工作的爸爸拉到报社大门口批斗,强迫他低头弯腰,用墨汁在他的白衬衫上写“打倒黑帮”,并涂脏他的脸。他拒绝承认反党反毛主席的罪名,惨遭批斗,回来后洗把脸,换件衣服,又继续工作。许多人都觉得他委屈,他却说:“文化大革命是群众运动,难免会有过激行为。省报是党的喉舌,要传播党的声音,一天都不能停。只要不罢我的官,我就要坚守岗位。”爸爸就是这样不计个人荣辱地为党工作。

  云开日出留清名

  这是一位可敬的人。“文革”中虽身处逆境,仍刚直不阿。爸爸1944年与范长江在新华社华中总分社一起工作,造反派让爸爸写揭发材料,爸爸坦诚地写道:“范长江是我国新闻界的老前辈,是周总理亲自介绍入党的,我对他很崇拜,没发现有什么不当言论。”

  1969年10月,爸爸被下放到清河“五七”干校劳动。我去道外船站给爸爸送行,望着眼前萧瑟秋风卷着落叶的景象,不禁潸然泪下。爸爸一边帮我擦泪一边说:“阿潍,别哭了,这比蹲牛棚强多了。”他坚信,不管怎样,总会有云开日出的一天。1970年3月,爸爸又被下派到通河县三站公社三合大队插队落户,不论到哪他都忍辱负重,从容面对。

  爸爸虽然是高干,可由于家里子女多,生活并不宽裕。爸爸唯一的一件西服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搞地下工作时做的,早已瘦小不能穿了。妈妈要给他做件新的,他说:“改改还能穿,别浪费了。”他让裁缝把后背中缝放开,仍对付着穿。新放开的地方色深,但他一点也不在乎,仍穿着这件衣服上班、开会。他穿的皮鞋也破的打补丁,仍舍不得扔掉。后来,我把这件衣服和皮鞋捐给了黑龙江日报社报史馆,向人们展示着爸爸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

  俭朴的爸爸也有慷慨的时候。当年上海地下党的老战友夏其言,因受江青迫害被投入监狱,被释放后,生活窘迫。爸爸得知后立即汇去一千元钱,这相当于爸爸当时五个月的工资。在“四人帮”横行之时,能有如此侠义之举,实在难能可贵。对待老同志如此,对群众也是一样,他的警卫员姚承煜在浙江日报社当通讯员,后来在一次车祸中摔断了腿,家境困难,爸爸经常予以接济。

  爸爸在“文革”中受到长达六年的迫害,平反后恢复黑龙江日报社总编辑职务,又夜以继日地工作,使爸爸得了严重心脏病。1974年12月28日晚,爸爸外出突发心肌梗死,与世长辞。时任省委书记任仲夷评价爸爸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忠于党,勤勤恳恳地为人民服务,他的逝世,是我省新闻事业的一大损失。”

  我和妈妈清理爸爸遗物时,只发现30元钱,爸爸没给我们留下什么遗产,但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足够我们受用终生。他的妻子和八个子女追随他的信仰走上革命道路,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各自岗位上作出积极的贡献。爸爸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可以没有官位,但不能没有品位;可以没有天分,但不能没有勤奋;可以一辈子不出人头地,但不能一辈子没有崇高的理想!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王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