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12月16日讯 “十二五”期间,肇州县坚持走“内生发展”之路,全力构筑县域经济社会“新拼图”。短短5年间,成功闯入全省工业发展、财源建设、经济发展三项“十强县”,县域经济社会综合排名由全省第20位跃升至第10位。
标准化校车“屯屯通”、县乡村屯全覆盖。
省级二甲医院肇州县人民医院。
肇州县城街景。
经济“水涨”,民生“船高”;船行水涌,抓民生也是抓发展。“群众企盼的,就是我们要干的,民需我做,民呼我应。”“从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着手,从最难处、最弱处做起,直面‘老大难’,勇啃‘硬骨头’,让民生工作持续优化成为新常态。”这是肇州县委、县政府的“民生宣言”。他们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带着深厚感情和强烈责任,坚持科学性、均衡性、系统性、整体性,既精准发力,又普惠共享,不断加大就学、就医、住房、养老等民生项目投入力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千方百计织密织牢民生安全网,不断释放民生红利,惠及全县百姓。
在全省率先实现标准化校车“屯屯通”,15所省级标准化示范幼儿园覆盖所有乡镇,高考成绩位居全省县级前列;率先实施农村公路“屯屯通”工程,104个新型村级卫生所投入使用,投入2700余万元整治农村环境;3万户百姓享受集中供热,投资21亿元完成棚户区改造项目24个;今年民生事业财政支出19.1亿元,民生项目投入15亿元,占全县可用财力的78.5%……一项项强根基、利长远的“暖心工程”,一次次提升民生温度,标注民生高度,绘就肇州幸福和谐的社会画卷。
一列列民生“高铁”,从这里向春天出发。
优质均衡发展教育百年大计“不差钱”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近年来,肇州本着“高中做大、初中做强、小学做精、幼特做好、职教做实”的思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推进教育事业优质、高效、均衡、特色发展。
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整合现有资源,加快发展学前教育。两层高的双发乡幼儿园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有钢琴、架子鼓,条件一点儿不比城里差,全年学杂费只有400元。几年来,肇州争取上级投资2355万元、县财政投入近亿元,新建、改扩建县城幼儿园2所、乡镇中心园15所、村级幼儿园39所,总建筑面积6.73万平方米,15所省级标准化示范幼儿园覆盖所有乡镇,适龄幼儿入园率达100%,“入园难”成为历史。
设施齐全的乡村健身广场。
集中供热企业生产车间。
省级示范高中肇州二中。
整合高中,提高教学质量。在县第二中学成功晋级省级示范高中后,肇州县投资近亿元进行移址新建。新校区占地15万平方米,办学条件完善,拥有教学区、实验区、生活区、艺体区等,还有现代化的校园网、微机室、多媒体报告厅以及56个多媒体教室和实验室。撤并一中和三中两所完全中学的高中部,组建县实验高中,实现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段段清。近几年,以第二中学为代表的肇州县高中教育成绩显著,高考成绩连创新高,位居全省县级前列,多人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
为推进教育快速现代化,县财政投资2000余万元,为全县所有小学教学班配备了触摸电视,为所有中学教学班配备了电子白板等先进教学设施,为全部37所中小学所有班级配置了交互式多媒体教学设备,教育教学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
在职业教育方面,肇州县积极开展联合办学。几年间,职教园区共向上级输送中等职业教育学生500余人,为青岛、大连等联合办学单位代培300多人,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1.5万人次,实施实用技术培训5万人次。
大力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先后争取国家和省专项资金近8000万元,县级财政投入近2.8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教学楼、食堂、宿舍16.5万平方米,中小学成为肇州城建最新、最大亮点。如今,全县已有24所学校达到省级标准化合格学校标准,力争2019年前所有学校全部达到合格校标准,实现教育基本均衡。
为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优化年龄结构,肇州县从东北师大等名校分期分批引进人才112人,招聘本县优秀师范毕业生271人。引进人才纳入后备干部管理,对工作表现突出的,优先提拔重用,确保教师引得进、教得好、留得住。
学校撤并后,农村学生交通安全问题牵动着万千农民的心。肇州县委、县政府主动作为,实施“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部门监管、财政补贴”的运营管理模式,一步到位解决了校车落户手续、校车成本、票价测算、安全检测等实际问题,筹集资金近3000万元,购置标准化校车137台,在全省率先实现县、乡、村、屯校车一次性全覆盖、“屯屯通”。县财政每年还专门拿出140万元,为校车投保道路承运人责任险。农民兄弟发自内心地评价:“政府把正事、好事办到了百姓的心坎里。”
统筹加快城乡建设基础设施补“短板”
坚持“城乡统筹、产城互动、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理念,加快城乡建设,全力为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走进团结社区“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办事大厅建筑面积360平方米,设置10个窗口,全程为社区居民代办党建、计生、民政、就业、文卫、畜牧等各项事务。办事大厅实行岗位职责、办事流程、服务项目公开化,提供一站式办理、一站式办结、全天候服务,为居民办事节省了大量时间,在群众与政府之间架起了“连心桥”。
近年来,肇州县以“便民、为民、利民”为服务宗旨,不断创新社区便民服务模式,统筹推动社区各项工作全面有序开展,以进一步规范服务流程、优化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效率,为社区百姓服好务、解难题。
居民冷暖无小事,温暖万家总关情。多年来,受制于多家小锅炉共存的供热格局,肇州县形成“供热不达标、百姓不交费”的恶性循环。为根治“冷屋子病”,县委、县政府大手笔规划实施供暖工程建设,投资1.1亿元设施基础配套费和补贴,新建了我省县级标准最高的热源点,改造了29万平方米低温老楼区供热管网,拆除了35个小锅炉,使县城北城区和南城区共计3万户居民家寒冬里暖意融融。目前,县城集中供热面积达270万平方米。走进北城区集中供热热源厂生产车间,炉膛内滚滚热浪扑面而来。主控室设备显示,出水温度78摄氏度,回水温度38摄氏度,确保老百姓过上“暖冬”。
不断加大棚户区改造和南城新区开发力度,累计投入城镇建设资金142.8亿元。累计完成棚户区改造项目24个,总占地面积7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83万平方米,总投资21亿元,受益群众4000余户。累计改造完成农村泥草房40955户。扎实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新工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集中供热、燃气入户、自来水管网改造、主题文化公园等重点工程,城市功能日益完备。荣获“省级文明城市”称号,是大庆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区。
走进永胜乡胜利村吴显屯,平整的红砖路铺展开来。村支书刘士军告诉记者:“‘环屯路’长1.5公里、宽4.5米,通到所有66户村民的家门口。村民出门,脚上再也不沾泥了。红砖路造价30多万,村民只掏了7万多元,不足部分都由政府买单了。”肇州县在全省第一个实施农村道路“屯屯通”工程,县财政计划投资5000多万元,用三年时间打赢“攻坚战”,建设通屯公路450公里。
目前,肇州县60岁以上老龄人口已达7万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17%。为补齐现有养老基础设施不足的“短板”,该县以“老有所养”为目标,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中心项目建设。通过支持社区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网点,引入社会组织和家政、物业企业等方式,兴办老年供餐、社区日间照料、老年活动中心等形式多样的养老服务项目。
医疗卫生提档升级百姓看病有“良医”
“以前来卫生院看病只有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这老三件。现在,B超机、X光机、心电等一应俱全。以前做个小检查,要坐一个半小时车到县城的医院,现在走几分钟路到镇卫生院就解决了,既方便又实惠。”说到乡镇卫生院的变化,朝阳沟镇退休教师陈志华感慨万分。
近年来,肇州县深入实施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提升工程,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医疗服务质量大幅提升,基层医疗网络实现全覆盖,群众就医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全县13个乡镇卫生院、104个村级卫生所和县人民医院、12个社区医疗点的改建和扩建全部完成,医疗基础设施和设备条件全面强化,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和妇幼保健院成功创建二级甲等医院。农民看小病、做基础检查不出乡镇,彻底扭转了乡镇医院“大病看不好、小病看不着”的窘境。
为改善诊疗环境,该县投资8000余万元,异地新建肇州县人民医院。新建医院高12层,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是一座花园式综合性现代化医院,软硬件条件堪称东北三省县级医院一流。引进全身螺旋CT机等先进设备,与哈医大附属第二和第三医院、黑龙江省眼科医院建立协作关系,提高诊疗技术水平,被卫生部、中国初级保健基金会授予“爱心医院”称号。
在改善医疗机构硬件设施的同时,肇州县大力助推农村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扩大覆盖面,从根本上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肇州县中医院门诊,前来看病就医的人络绎不绝。母亲患病正在接受住院治疗的刘跃飞告诉记者:“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以来,一家人看病不再是难题了。以前有个头疼脑热都舍不得花钱去医院,靠吃药挺着。现在政策好了,看病给报销,不必为就医发愁了,老百姓得到了真真正正的实惠。”
近年,肇州逐年提升医疗保障水平。今年将职工住院最高报销额度由12万元提高到18万元,城镇居民住院最高报销额度由8万元提高到10万元,农民住院最高报销额度由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
肇州还先后投资1500万元改扩建村卫生室,在大庆地区率先实现了村卫生室全覆盖。目前,全县104个行政村的新型卫生室已全部投用,每个建筑面积110平方米,设医生室、药局、静点室、预防室等7个功能室,配备血压仪、心电仪等医疗设备,县财政每年还列支专项经费208万元。提速建设美丽乡村农民迸发“精气神”
走乡镇、逛村屯,一条条整洁瓷实的红砖路,一面面韵味生动的文化墙,一座座锣鼓喧天的广场,伴着一张张笑脸、一阵阵笑声、一句句问候……一个个规划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环境生态优良的美丽乡村,正在“翻新”肇州这座800年历史古城,清新生动的幸福画卷随处可见。
“这两年,村里有了专用垃圾车,安装了路灯,通了校车,建了广场,升级了卫生室,环境比城里都好,我们过得可滋润了。”胜利村农民张建国的心语,道出肇州县一个普通农民的幸福定义。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肇州农村人口占全县的77%,乡村幅员面积占全县的90%以上。近年来,肇州县以“百村示范千村达标”活动为载体,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牵动,统筹推进乡村规划设计、项目安排、综合整治等项工作。同时,主动提升乡村文明建设硬指标,唱响村容整治、文化惠民、素质提升建设“三部曲”。2012年以来,累计投入建设资金亿元以上,建设和发展以“中心村、薄弱村和特色村”为代表的标杆屯41个、文化大院38个、农家书屋104个,白色路面“村村通”和文体场所覆盖面达100%。开展农村环境专项整治行动90次,投入资金2700余万元。
防滑砖地面、太阳能路灯、齐全的健身器材、别致的凉亭、雅致的文化墙、水泥地面篮球场……每天都要在占地面积7200平方米、政府投入210万元的村文化广场上溜达几圈的胜利村吴显屯农民刘振久感慨:“有这么好的广场这么好的环境,外面多气派的地方我都不眼红。”
肇州县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提升农民生活环境的重要举措,县乡财政千方百计加大投入力度,满足群众所需。置身其中,农民享受到了城里人的生活。投资60余万,铺设朝阳乡振兴村红砖路2公里多,更换墙板1000米。托古乡政府所在地托古村,精心建造了大型红色文化广场。别致的石凳、凉亭,广场正中镶嵌的偌大的红色五角星,让村民在娱乐健身的同时感受浓浓的红色文化味道。其中,东广场投资124万元,建设了绿地、文化长廊、景观石、石凳和花坛;西广场投资47万元,建设了一个凉亭,铺装了荷兰砖,大大方便了群众文化生活。
截至今年6月,肇州县建成省级生态乡镇10个、省(市)级生态村75个、省(市)级文明村50余个。其中,二井镇实现村被列为全国首批“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乘美丽、文明之风,肇州农民精气神迸发,幸福感倍增,奔向更加美好生活的脚步越迈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