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12月23日讯 孟烈先生是我省的文化名人,著名编剧,提起他创作的两部作品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一部是电影《侠女十三妹》,一部是电视剧《雪城》,他还于2006年荣获黑龙江省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孟烈高高瘦瘦,慈眉善目,一脸书卷气,虽已84岁高龄,但精神矍铄,言谈中透着幽默睿智。初秋时节,记者去拜望孟老,夸赞他身体康健,他笑答:“离老年痴呆还有段距离!”聊起终身成就奖,他幽默地说:“热闹过了,我已经是事业上画过句号的人!”
从电车街12号说起
哈尔滨电车街12号是黑龙江日报家属楼,住着七十几户人家,建国初期,这里人才济济,孟烈也曾在此居住。
孟烈是著名编剧,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搞影视创作是半路出家,他的艺术之路始于绘画。1949年,18岁的孟烈参加革命考入鲁艺,攻读美术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黑龙江省文化局美术创作室当创作员,1954年调入黑龙江日报任美术编辑。当时,省报还没有单身宿舍,孟烈被安排到电车街12号报社家属宿舍2楼,在王知晓家外屋住过几个月。
“电车街12号住的主要是报社编辑部的编辑们,大院当时知识分子聚集,文化程度比较高。”孟烈回忆说。后来,省报为单身职工在经纬街上安排了宿舍,他搬出电车街。熟悉了新的环境,正当孟烈意气风发,准备大干一场时,“反右”运动开始了,他被打成右派,只能放下画笔和雄心壮志。
孟烈第二次住进电车街12号是1962年秋冬之际,他正要离开省报。当时,劳动改造已经结束,他被重新分配到东宁县工作。临近调动时,他把自己在省报的房产让给了同事,搬到电车街12号居住,理由是为报社同事多解决一套住房,因为电车街12号是房产公司的产权。这也是那个计划经济时期,独特的住房分配制度下产生的特有现象。
年近半百
初入电影圈
孟烈兴趣爱好广泛,跨越美术、文学、影视、地方史研究四个领域,而且每个领域不是初探而是深究。真正与电影结缘是1978年,他写的风光纪录片文学剧本《北疆丽雪》被龙江电影制片厂选中,并请他到龙影做导演,由此开始了他的影视生涯。拍完纪录片,他又迷上了故事片,由其参与制作的《侠女十三妹》、《雪城》等影视剧均在当时产生轰动。
“我正式进入影视圈已年过半百,偏偏刚出道就撞上‘国际列车’!”回忆起《侠女十三妹》的创作经历,他至今记忆犹新。“1983年我到北京送审《冰景奇观》,北影导演杨启天来找我,要我写一个《侠女十三妹》的剧作。并嘱咐我要快,晚一点就会错过战机。后来我才知道,他所说的特殊情况是要与日本合拍。”
《侠女十三妹》取材于清代小说《儿女英雄传》,很早就被搬上过戏剧舞台,在无声片时代就曾搬上银幕。因此,孟烈在编写剧本时推陈出新,取舍较大,许多主要情节,如贯穿全剧的十三妹与纪献唐的激烈冲突,三次行刺的主要情节都是原著所没有的。剧本完成后,孟烈的剧本和日方的剧本被同时摆到桌面上比较。最终,孟烈的剧本通过并开始筹备。
孟烈回忆:“当时,最重要的问题是确定演员,谁来挑大梁,扮演十三妹。经过反复比较权衡,最后大家不约而同想到了出演过《少林寺》牧羊女一角的丁岚。为此,我还专门去郑州寻访丁岚,筹拍时,还应导演之邀给丁岚分析角色性格。”
《侠女十三妹》是孟烈接触到的第一部故事片,为了多学习电影的制作流程,除了当编剧,他还负责外景的选取、服装的把关等工作,整个一部戏跟下来,已经对电影制作了如指掌。
改编《雪城》叫响全国
参加完《侠女十三妹》的北京首映式,孟烈赶回哈尔滨,激情饱满地投入到电视剧《雪城》的创作中。孟烈说,拍摄《雪城》,还有一个特殊的背景故事。“梁晓声的小说《雪城》是《今夜有暴风雪》的姐妹篇。当时,《今夜有暴风雪》已被山东电视台拍摄,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与此同时,国内其他省份的电视剧制作也迅猛发展,我省压力不小。因此,我大胆建议拍摄《雪城》。我与梁晓声是好友,当时,《雪城》刚创作完还未发表,已有5家出版社在争版权,文艺界的朋友都在议论,此为梁晓声的顶峰之作。《雪城》写的是知情返城后的寻求与失落,从彷徨苦闷到拼搏奋进,显示出一代人历经劫难而并未衰朽的青春。因为是身边的故事,拍成电视剧,一定能深深拨动观众的心弦。”
孟烈的建议得到了有关部门采纳,并将《雪城》作为我省重点影视项目来抓。在孟烈看来,将小说改编成剧本,难度不小。“《雪城》展现了一个庞大的社会横断面,而且是时空交错来推进情节,这就给剧本改编增加了难度。另外,小说中有些散断之处,一笔带过的地方,抽象说明人物关系,需要大量细节去填充。此外,小说人物的思想活动和心理描写,也需要找到形象的呈现。”
《雪城》的剧本改编很成功,拍摄完毕,领导又让孟烈去北京送审,一是他人头熟,二是若有调整他能及时修改。审查合格后,《雪城》在国内十几家省级电视台播出,反响强烈。临近春节,央视还没有播出该剧,这让大家很是着急。孟烈说,央视一套没播《雪城》,给出两个理由,一是之前该剧在多家地方电视台播出,不少观众都已看过,再者,这部剧不符合节日前的喜庆气氛。最终,《雪城》在央视二套播放。当时,黑龙江省电视台没有转播《新闻联播》,而是转播了央视二套的《雪城》。《雪城》一开播,又是万人空巷,我省的观众又都聚集在电视机前津津有味地观看。时至今日,很多观众都对《雪城》的二次播放印象深刻。
寻踪冰城历史的发烧友
《雪城》之后,孟烈又写了《湖南和平起义》《黄克诚》等剧本,受到业内好评,“金鹰奖”、“飞天奖”、“荧屏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奖项都被其纳入囊中,他还曾于2006年荣获我省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
虽然成绩卓越,但他也有遗憾,想拍摄的作品并未全部实现。孟烈在我省影视制作方面曾有三个目标:《雪城》、《林海雪原》和《哈埠间谍秘闻》,把我省的宝贵影视资源利用好。可惜,只有《雪城》实现了。如今的影视圈已是资本运作,艺术和市场时有矛盾。孟烈不习惯把自己的剧本进行商业运作,他不愿艺术品质受到市场的干扰。如今,他宁愿别人说他城史专家,也不愿被冠以“编剧”的名头。“现在的影视剧胡编乱造,没有艺术价值,经不起时间考验。”孟烈痛心地说。
进入暮年,孟烈的兴趣由影视转为城史,成为寻踪哈尔滨历史的发烧友,这缘于他创作的长篇小说《哈尔滨间谍秘闻》。这部小说着眼于马迭尔绑架案,为了故事经得起推敲,孟烈查阅各种资料图片。通过这些查找,他对城史的兴趣日益浓厚,逐渐成为地方史研究的专家。后来,他还与李述笑、张会群共同举办哈尔滨老照片展,并共同编纂了大型画册《画说哈尔滨》,其中收录了一千多幅老照片,成为城市宝贵的精神财富。
大半生结缘黑龙江文化,孟烈的真诚倔强从未改变,对艺术执著追求亦从未止步。从绘画到影视,从文学再到城史,他始终是个执著的艺术追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