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12月24日讯 12月7日下午,台湾桃园市芦竹区海湖21公墓。
周月丽一身黑衣、面色凝重,被强劲的海风吹乱了头发。她静默而立,看着两个女儿在姥爷的坟前描碑、燃香。
4小时,飞越2400公里,对哈尔滨74岁的周月丽而言,这很可能是她此生最后一次站在父亲的墓碑前。
酝酿了60多年的心里话,最终哽在喉咙里。她轻抚着墓碑,尽管没能喊出那声“爸”,惦念却早已随着时光,深深地嵌进皱纹里……
遥远彼岸,捎来3张照片
42年后,她终于盼来了父亲的消息,但他的名字,已被刻在墓碑之上。
1990年的一天,48岁的周月丽意外地收到了3张照片,是她失踪多年的叔叔周作民从台湾托人捎来的。照片上,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的老头,孤单地倚在窗前,露出苍老的侧脸。他把双手举到唇边,枯瘦的手背上爬满了皱纹。
也许是担心侄女认不出来,叔叔特地在照片背后注明:周正山。
“纵使相逢应不识”,尽管这个人,她整整盼了42年。1948年,周月丽6岁,是独生女,父亲周正山和叔叔去南方做生意,此后杳无音讯。母亲苦等无望后改嫁,年幼的她被送到哈尔滨的养父母家里。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每个看似微小的决定,都可能成为一生的拐点。周月丽不知道,当年去南方做生意的父亲,为何阴错阳差登上了渡海的轮船。而周正山已无法讲给女儿听,在另外两张照片里,他的名字被刻在了一块墓碑上。
捎口信儿的人告诉周月丽,1984年,她的父亲在台湾一家养老院里病逝,因为始终惦记着家人,他到台湾后一直未娶……
“如果他在台湾成家了,也许我心里会好受些。”周月丽告诉记者,自从听说了父亲在台湾的凄凉境遇,她就落下了一块“心病”,每次想起来就隐隐作痛。
千里孤坟,惦念和荒草一同疯长
捧着泛黄的照片,她无数次凝望着父亲的墓碑。而海峡的另一端,孤冢萋萋,却只能任凭荒草在碑前疯长。
隔着一汪海峡,台湾,这么近,却又那么远。周月丽在心里默默遥祭了20多年,没想过自己能踏上那片土地。
直到去年7月,第四批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试点城市公布,哈尔滨赫然在列。听到这个消息后,她满心欢喜。然而路途遥远、年岁又大,她不愿给儿女添麻烦,既期待又犹豫。
孩子们看出了老人的心思,试探着问:“您想去台湾给姥爷扫墓吗?”
周月丽犹豫再三,终于说出了心里话:“咋能不想呢?如果不去,我到死也闭不上眼睛啊……”
去年12月10日,周大娘在大女儿和外孙的陪伴下,坐上了飞往台湾的航班。最宝贵的行李,是那3张伴随她24年的照片。
由于没想到周月丽能去台湾,叔叔当年托人捎信儿时,只说周正山葬于芦竹的一处公墓,却未告知具体位置。叔叔去世后,两家失联,而那3张照片,竟成了唯一的线索。
出发前,儿女们怕周大娘失望,提早打好了“预防针”,“您别抱太大的希望,这回咱们只是去碰碰运气,即使没找到,也算尽力了”。
重逢这天,她等待了66年
她用温暖的手触摸着冰冷的墓碑,不知这能否抚慰父亲半个多世纪的孤独……
周大娘是跟团赴台,仅有一天能自由活动。他们从台北到桃园,向芦竹区公所求助。一听说要找30年前的墓地,大家纷纷摇头,帮忙找来了熟悉墓区的陈鼎钏。当时,距他下班只差15分钟。
“我见过这个墓碑。”陈鼎钏认出照片上的地点是芦竹第三公墓,但因土地规划,这个无主墓地早就迁走了,建议他们去翻翻档案。
一进资料库,望着上万份档案,大女儿王艳秋傻眼了,“我们做好了思想准备,以为会找到天黑。”也许是冥冥中的巧合,周大娘的外孙才翻到第三本,便找到了周正山的名字,证实墓地被迁往芦竹区海湖21公墓。
陪同的江小姐惊讶万分,意味深长地说:“一定是老人家等得太久了,急着见你们。”在墓区工作20多年,陈鼎钏头一回听说有哈尔滨人来芦竹找到了墓地,也很激动,开车载他们前去祭拜。
“故周公正山之墓”,周月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真会这么巧吗?”直到看到“胞弟作民立石”的落款,她才确定,这就是父亲的墓碑!
分别66年,父女俩竟以这种方式重逢。周大娘弯下腰,拔着坟前的荒草,尽管相隔千里,这么多年来,这些草却一直长在她心上……
二次拜祭,还想再去描描碑
人虽然回来了,心仿佛仍在对岸,陪着那座孤独的坟墓在海风里吹着……
回到哈尔滨,周大娘病倒了,还做了心脏支架手术。家人原以为老人心愿已了,没想到自从找到了墓地后,这份惦念反而更深。
她时常跟儿女们念叨,“上次去啊,墓碑上的字都模糊了,要是能再描一遍就好了。”
她还想再去一次,也许,不仅仅是为了描那几行字。时间和金钱都不是问题,这一次家人最担心老人的身体,“不去,怕她惦记,去了,又怕她犯病”。今年12月初,两个女儿护送母亲再次赴台,出发前备了不少管心脏的药。
由于墓地不太好找,她们又联系上了陈鼎钏,并询问哪里能买到金漆。“什么都不用管,我到车站接你们,纸钱和金漆我去买!”陈鼎钏的热情和仗义,让周大娘一家分外感动。
“描碑时,我的手一直是颤抖的。”周大娘的二女儿王延君数了数,附近碑文模糊、无人祭拜的墓地一共有7处。当晚,她在朋友圈里感慨:一道海峡,隔断了半个多世纪的骨肉亲情;岁月沧桑,所有的思念与牵挂都已化作墓旁燃尽的纸钱,往事如烟……
1949年,36岁的周正山从南京登上了一艘开往台湾的船,从此漂泊一生。身在海岛,他一定读过余光中的那首《乡愁》。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只是他没想到,去世30年后,海风呜咽,女儿在外头,他在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