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28日讯 上周天气“嘎嘎冷”,尽管现在无论供暖水平,还是人们的保暖条件都不错,但每年冬季我市仍有不少人被冻伤。记者从多家医院了解到,近期冻伤患者有所增加。
酒后“裸耳”被冻伤
25日是圣诞夜,32岁的赵先生与好友聚会,席间喝了约半斤白酒、4瓶啤酒。散席后,醉酒的他将帽子、围巾落在酒店,出了门打不到车,他顶着大风,踉踉跄跄地往家走,40多分钟后才回到家。刚进屋,他就感到右耳又痛又痒,照镜子一看,右耳朵已经红肿,起了水疱。
意识到自己耳朵可能被冻伤,赵先生急忙赶到医院就诊。经检查,他右耳二度冻伤。
23岁的张先生前几天和朋友到滑雪场滑雪,当天他没觉得有多冷,就没有戴帽子和耳包,只是戴了手套就和朋友开始滑雪。起初玩时,他感觉到耳朵有些发疼,可过了一会儿就没了感觉,等回家时,朋友才发现他的耳朵冻伤,耳朵后面起了一个大水疱……
耳朵冻伤是多数
记者了解到,进入冬季以来,我市多家医院不同数量地收治冻伤入院患者,特别是近期气温下降,患者数量有所增加,而且患者多是年轻人,冻伤的部位多是耳朵,其次是脚趾。这些患者的伤情一般都不严重,多是出现红肿、起水疱,严重的出现化脓情况。
医生介绍说,冻伤耳朵以后不能揉,越揉越严重。一些冻伤患者起了水疱,将水疱揉破了,很可能会引起感染,让情况越来越糟。
记者了解到,冻伤患者主要是年轻人,平时不注重防寒保暖,穿着单薄,特别是对耳朵、面部等部位的保护不够。在冬天,对耳朵最好的保暖措施就是戴帽子。
有“针扎感”可能冻伤了
其实,在寒冷的室外,如果感觉耳朵有针扎的感觉或有些麻木时,就有可能冻伤了。此时如果处理不当,有可能会发展成水疱、坏疽,对肌腱、肌肉、神经和骨骼造成损伤。
冻伤是由于寒冷潮湿作用引起的人体局部或全身损伤,轻时可造成皮肤一过性损伤,要及时救治;重时可致永久性功能障碍,需进行专业救治;严重时可危及生命,需紧急抢救。
如果在寒冷的环境中逗留时间过长,不仅会发生皮肤损伤,还有可能引起全身性的疾病,如心脏病、脑中风、流感、冻疮、关节炎等。
“雪搓火烤”不可取
医生特别强调,以往影视剧中常出现救治者用雪在冻伤患者的身体上摩擦的镜头,这些做法是错误的。冻伤严重时,既不能用雪摩擦,也不能用毛巾用力按摩,更不能用火烤,否则会使伤口糜烂,部分组织损伤,且不易愈合。
所谓“以冷攻冷”帮助人恢复体温,这是非常错误的。一旦人被冻伤,要迅速脱离寒冷环境尽快复温。
那么如何复温呢?把人浸泡在40—42摄氏度的水中,浸泡期间要不断加水,以使水温保持。待身体复温后停止浸泡。局部用水或者肥皂水清洁后用冻伤膏。二度以上冻伤,需敷药包扎好。皮肤较大面积冻伤或坏死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或类毒素。
在野外无温水的条件下,也可把伤者放在未冻伤人的腋下或腹股沟等地方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