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30日讯 年底已至,诈骗高发。网络、电话、短信和街头骗术层出不穷,甚至出现了“升级版”。这些骗术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稍不留神就会落入骗子的圈套。我市公安部门梳理出6大骗术,提醒广大市民:无论在电话中听到什么问题,凡是让你将钱转到公检法机关“安全账户”内的,或是让你在他们提供的网站上核验自己的财产信息的,都是电信诈骗,希望大家擦亮双眼,谨防受骗。
伪装号码发送钓鱼网址
案例:张女士收到一条由95588发来的信息:您在我行账户积分已满一万分,可兑换现金大礼包。短信还附带一个网址链接。
按照提示,张女士填写了自己的各种身份信息。提交后手机一直卡,她想重新启动试试,结果刚退出就收到一条短信:她被扣款5000元。
提醒:遇到类似情况,未核实真伪前不要轻易点开短信里的网址,收到短信可致电相关银行官方热线核实。
提供免费WiFi设陷阱
案例:今年“3·15”晚会上,黑客通过在现场搭建的“钓鱼”WiFi,截取了几乎所有观众的手机网络流量信息,并截获了用户的邮箱、密码等敏感信息。
提醒:不要连接来源不明的无密码WiFi;连接后尽量不要有支付操作。若不慎中招,应第一时间修改账户、密码,解除所有网上支付绑定。
假冒机票退改签短信
案例:先发短信通知乘客“航班取消”,让拨打电话改签;乘客打出电话,骗子就以收改签手续费为由,诱骗乘客说出银行卡号、密码等信息。
提醒:收到此类信息,要打航空公司官方电话进行确认。若不慎受骗,应马上报警,并保存好短信、通话记录、支付交易等相关凭证。
将保单产品伪装成存单
案例:今年5月,常女士要取一笔5年前“存”的10万元钱,但没想到这笔“存款”竟成了一份保单。
提醒:要警惕在银行推销产品的人,弄清是否为该银行工作人员。
此外,一般保险产品有一或者两个星期的犹豫期,在此期间退保不会有资金损失。
代办大额信用卡广告诱人
案例:诈骗分子通过冒充银行的客服电话、聊天软件或网页等发布虚假办卡信息,号称可以办理高额度信用卡作饵。以“管理费”、“保证金”等各种名目不断收取高额费用,或以办卡需要提交“存款证明”做“流水账”,要求对方提供银行借记卡卡号以及该卡预留的手机号,暗中利用到手的信息将对方借记卡中的资产进行转移。
提醒:消费者一定不要听信任何非法渠道办理信用卡的宣传。信用卡应通过正规渠道办理,银行不会收取任何费用,更不会向客户索要密码等支付信息。
P2P“圈钱”跑路
案例:“90后”的白领小陈无比焦虑,刚参加工作的他在“年化收益率23%”的诱惑下,陆续将工资节余投到两家P2P平台,但不到4个月他所投资的平台接连出现问题,导致他损失惨重。
提醒:据网贷天眼数据中心统计,截至12月4日,全国P2P网贷问题平台已达1221家。P2P企业良莠不齐,低收入者和风险承受能力极低的中老年人应谨慎选择此类投资,投资前应先了解网贷平台的背景或评级报告,对高收益标的要多留心眼。
市公安局工作人员表示,临近年底,最近他们接到的诈骗案件有所增加,提醒市民不可轻信接到或收到与银行卡有关的电话或短信。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调查犯罪案件,也不存在所谓的“安全账户”,不会让个人登录某系统进行资产审查。
“倘若被骗,半个小时内报警并提供转账流水资料,对侦破案件和追回财产最有利。”市公安局工作人员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