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1月5日讯 在哈市泰山路73号一家米行的门前有个简陋摊床。虽然每天卖粘豆包只赚100多块钱,却是王凤杰夫妻的希望。
王凤杰和刘亚杰夫妻俩老家在拜泉县新发村,在过去的十年里,他们经历了太多的幸与不幸:在哈尔滨打工过上殷实日子;结婚生子;儿子患上白血病。为给儿子看病,花光了积蓄欠下了外债,但夫妻俩却看到了希望:医生说儿子病情已经得到控制,再化疗一年有望治愈。老家的乡亲们得知此事后,自发赶制1000多斤粘豆包,帮孩子凑医药费……
孩子一年化疗7次口鼻耳溃烂从来不哭
“自学完小学课程,盼着早点回学校,和同学们一起上课”
4日,在哈医大一院儿童血液病房,记者见到了10岁的王思涵,胖乎乎的,妈妈刘亚杰说,这是常年化疗导致的浮肿。
刘亚杰说,2013年小思涵高烧不退,送到哈医大一院,被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当时夫妻俩感觉天塌了,不过由于就诊及时,医生说可以治愈。为给孩子治病,家里连积蓄带外债花了50多万元,刘亚杰哽咽着说:“一年要至少化疗7次,每次化疗后的副作用特别厉害,口腔、鼻腔、耳道的溃烂让孩子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但无论怎么折磨,他从来不哭。”
小思涵一边看着童话书,一边告诉记者,他是公滨小学学生,生病那年他7岁,刚上三年级,他让爸爸买来四五年级课本,在妈妈帮助下,学完了小学所有课程,“我想快点康复,早回学校,和同学们一起上课。”
老家乡亲帮凑药费包出千余斤粘豆包
“20多户天天包,包一个月,为省运费,一袋袋背到哈尔滨”
刘亚杰说,他们夫妻俩在哈尔滨打工19年,丈夫王凤杰在一家饭店当厨师,她在一家饭店当服务员。小思涵一场重病,让殷实的家底负债累累。“医生说,孩子已经治了两年多,目前的治疗很成功,再经过一年的化疗,也许就能治好,但这一年的医药费还得30多万。”王凤杰说。
这时,他们一家处在困境的消息传回了老家——拜泉县新发村。
“老王家一家人实诚,心眼好,经常帮助乡里乡亲,孩子得病咱得拉一把。”村民刘广全说。
“多好的大胖小子,咋能忍心看着不救?”村民张国武说。
“50多万的医药费花了,差的这些,咱们乡亲们想想办法。”村民刘玉江说。
老王家是新发村老户,人缘在当地很好,消息一出,乡亲们对于咋帮这一家人一筹莫展。经过集思广益,乡亲们想出一个主意:自己出材料,制作粘豆包拉到哈尔滨,卖的钱全给小思涵当医药费。入冬后,20多户村民不到一个月,赶制出了1000多斤粘豆包。为了节省运费,乡亲们无论谁来哈尔滨办事,就背一袋子给王凤杰。同时,为了省下摊位费,王凤杰的前同事让他将摊位支在了自家米行——泰山路73号门前。
纯粮豆包每斤5元一个月才卖2000元
“现在还在赶制,可离一年30万的治疗费还差得远”
“虽然孩子急需救命钱,但乡亲们包的粘豆包绝不掺假。”村民蔡玉江告诉记者,材料都是自家种的粘玉米和芸豆,乡亲们包得认认真真,现在还在赶制,争取春节前后多卖点。
王凤杰一家租住在红旗小区,他将粘豆包分成2斤一袋,骑着三轮车去三公里外的米行。早上6点出摊,晚上7点收摊,一袋10元,半个多月才赚2000元,仅够孩子的床位和伙食费用。乡亲们送来的粘豆包还剩六七百斤。这几天,王凤杰又找了一份工作,他将粘豆包摊交由弟弟王成杰看管,妻子刘亚杰在医院专门照顾小思涵。
当晚,记者得知,小思涵又做了骨穿和腰穿,开始了新的疗程。
“医生说,我儿子每次化疗后,血液内的坏细胞就不见了,这是病情好转的信号,我们一家人咬咬牙,再坚持一年,凑够了这30万,他就能和正常的小朋友一样了。”王凤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