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6日讯 不管是同学、朋友还是同事,面对面时,互相串换几元零钱都觉得不好意思,可现如今发微信红包竟成了人与人之间“沟通感情”的桥梁。
有的人主动发,而有的人则是主动要。在刚刚过去的元旦,微信“行乞”让不少人觉得别扭。
讨红包让人很矛盾
家住让胡路区的李晓辉说,从2015年国庆节开始,他就遇到了这样的事情。起初是一位同事,平时在一起只是说说笑笑,并没有太深的交往。可在国庆节期间,自己却收到了这位同事的微信:“哥们儿,过节了,给个红包,多少不限。”
李先生说,同事张嘴了,自己不好回绝,索性就给发了5元钱。没多久,这位同事就在朋友圈儿里晒出了自己所得红包的截图。
“我算了一下,他应该得了40元。”李先生说,到了元旦,同事又向自己要红包,与此同时,还有几个同学、哥们儿来讨要,自己觉得这种为了晒红包而向人讨要的做法,实在太过虚荣。
在采访中,东风新村的张女士说:“这红包给也不是,不给也不是。给少了显得小气,给多了还舍不得,真不知道要红包的人是咋想的。”
讨红包是“面子”作祟
为了收集大家对于讨红包的看法,记者也向微信里的朋友、同事、家人一一索要红包。很快,亲朋好友们很给面子地发来金额不等的红包。
随后,记者与其中一位朋友聊起此事,朋友说,他遇到过很多索要红包的朋友,有的人因交情不深,所以就当没看见。
因记者平时从没透支过这方面的“人品”,所以便发了一个大包。
“给与不给,其实并不是什么大事儿,但有一些人却以此来攒钱,这样就不好了。”朋友说。在记者采访的10余人中,大部分人表示对红包感到疲惫。
赵先生说:“心里确实不太舒服,微信里除了家人,就是同学、朋友,给多了自己损失多,给少了觉得在同学、朋友面前没面子,总之觉得这样挺没劲的。”
不应用红包衡量感情
在采访中很多市民表示,经常讨要红包的人也是经常晒红包截图的人。
“这些人好像特别喜欢刷存在感,喜欢在大家面前表现得多么受欢迎,有很多人关注她一样,越是亲近的人越觉得活得太假。”一网友评论说。
市民李先生说,红包不应该成为衡量人缘的因素,过节了有人给红包那是人家的一种表达方式,但也不能说明俩人关系有多铁,没发红包的人并不是心里就不惦记朋友、家人,可能关键时刻帮忙的力度更大,感情更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