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1月13日讯 低保家庭生活本已困难,生活在低保家庭的失能老人更是难上加难。记者12日从哈市慈善总会了解到,经过5年试点运行,哈市为救助低保家庭中的失能老人实施的慈善救助工程——“爱心慈善护养专区”初见成效,50位老人在这里颐养天年。
“来,毕大爷,翻个身,跟大家打个招呼。”12日,记者在道外区敬老服务中心爱心慈善养护专区看到,护理人员正挨个床给老人翻身、整理被褥、喂水。该中心有7个爱心慈善养护房间,居住着哈市30多位低保失能老人。该中心负责人刘彩霞告诉记者,这些老人住到爱心慈善养护专区后,不花一分钱,生活上都可以得到很好的照顾,完全解除了家庭的后顾之忧。
据了解,截至2014年末,哈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172.86万人,占总人口的17.5%,其中生活在低保和困难家庭的老年人约占5%,眼下一些低保家庭的老人养老问题十分严峻,尤其是低保家庭中的失能老人的养护问题,由于他们有家庭、有子女、有监护人,而与我国现行的农村“五保”城市“三无”老人的养老政策失之交臂,难以得到政策性保障。针对这样的现实,哈市慈善总会和哈市老年基金会为救助低保家庭中的失能老人共同建设的“爱心慈善护养专区”,从2010年开始共同开展了“爱心慈善护养专区”试点工作,通过评选选择在哈市民众老年公寓和道外敬老服务中心,开设了50张床位的“爱心慈善护养专区”。
“爱心慈善护养专区”的护养对象主要是年满60周岁、低保家庭、生活不能自理(失能)的老人,人员由哈市民政部门、老龄部门上报,慈善会考察评选。每年会根据老人的护养情况进行调整,养护数量基本维持在50人左右,未来可能根据老人们的需要,逐渐增加床位。生活费用由哈市慈善总会给予差额补贴,使老人直接受益,而且负责到底,养老送终。
据哈市慈善总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一段时间运营,“爱心慈善护养专区”减轻了低保家庭的负担,为低保失能老人提供精神和物质方面的照顾,提高了他们晚年生活的质量,是一项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的供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