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就业
搜 索
我省医师“多点执业”全面放开“敞开大门”后的利好和考验
2016-01-14 08:04:01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车轮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1月14日讯 近日,经过四年多时间的试点后,省卫计委、省发改委、省人社厅、省中医药管理局和省保监局联合印发了《黑龙江省医师多点执业实施办法》,明确了各级医疗机构医师均可在全省跨市、县、区行政区域多点执业注册并不限定执业地点数量;取消需得到第一执业地点书面同意的要求;部分专业医师到基层执业可不要求执业范围一致等。这标志着我省医师多点执业工作全面放开,并面向全省全面铺开。“真正推行多点执业,还得继续打破行政体制束缚。”省卫计委医政处处长赵昱辉说。如今,“多点执业”门槛继续放宽,对各大医院的医生来说,这无疑是一项利好政策,然而很多医生在应对本职工作诊疗、科研、教学的同时,还需更用心应对“执业单位”的手术和培训,这也成为他们必须面对的考验。

  政策松绑

  基层医院和患者获利最大

  “多点执业”是医疗模式转变的必然规律:“在西方国家都是以社区医生、私人诊所为主,多点执业也能达到支持基层医疗机构的效果。”政策松绑以后,哈医大二院心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候静波认为这是给基层医疗机构带来的实惠。已经有三年“多点执业”经验的候静波坦言;“以我的专业为例,急性心梗介入手术在偏远地区的医疗机构开展起来相对困难,一个介入医生至少需要4~5年才能培养起来。如果大医院的专家‘多点执业’到地方,会节省很多人力、物力,既能帮他们把学科建设起来,还能保证日后基层医生的培训。”

  关于“执业内容”,手术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多的则是对基层医生的培训,“一些影像片子,他们会通过微信传给我,随时对疑难病症进行分析和会诊。对我也很有启发,这是一个双方促进共同学习的过程。”候静波这三年的执业“足迹”遍及齐齐哈尔市、佳木斯市、鹤岗市、农垦系统等地,把自己的专业技术带去基层医疗机构的同时,也让自身更加成熟起来。

  哈医大二院妇产科主任李佩玲同样认为“多点执业”是帮扶基层医院的好办法,她告诉记者,鉴于当地的医疗条件和硬件设施,“一些在地方难医治的患者会转诊到我们医院,不耽误时间。”

  从患者的角度来看,“多点执业”加强了医生的流动,在基层医疗机构就可以享受到大医院专家的服务。哈医大一院神经外科三病房主任史怀璋说:“‘多点执业’最大受益者还是患者,以我们医院为例,很多大老远从外地来看病的患者住不上床位,有时我们也很过意不去。但现实情况摆在这儿,大医院就是患者多。如果我去地方‘执业’上门服务,最起码能免去患者的舟车劳顿。”

  多重考验

  专家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

  即便“取消需得到第一执业地点书面同意的要求”,很多医生仍然表示,完成本职工作是“必须”的。最初那种“碍于公家身份,不敢擅自流动”的想法也慢慢转变。候静波认为“多点执业”的过程是基层医院和大医院专家之间的双向选择,“基层医院还是会选择口碑好、技术强的专家,那作为大医院专家的我们,怎样才能保持好的口碑?”候静波继续道,“不完成本职工作,不完成自己的科研和教学任务,还怎么保持自己的口碑呢。所以完成本职工作是毋庸置疑的。我觉得‘多点执业’和医生的本职工作并不矛盾。”

  然而精力和时间确实是要考虑的因素。史怀璋在哈尔滨市第二医院“执业”了半年时间,他坦言:“限不限定执业数量对我来说没什么不同,我现在无法分身在更多的地方进行‘执业’。”史怀璋告诉记者,去年做了大约八九百例手术,平均每天3~4台手术,“我本身也有科研和教学任务,‘多点执业’只能用我的业余时间,基本是周六或周日休息日。”

  时间有限,精力有限,本职与其执业地的双重工作,保证两方医疗质量的同时,还要应对科研和教学任务,专家们称自己也不是“铁打的人”,申请流程再简化,他们还是要考虑自身实际因素。

  另外,三甲医院的平台确实好,有些大医院的专家还是会顾忌“老东家”的想法,毕竟他们的人力资本产权是为其所属医院支配和调整,医院掌握着医师的人事档案、职称聘任、工资待遇、人才培养、养老等。因此,医生与医院之间不是简单的雇佣关系,医师个人也要顾及到院长的想法,担心单位意见影响个人发展,对其去基层多点执业必然有一定影响。

  “安全”隐忧

  期待更透明机制和体制

  “多点执业”全面铺开,就是让医生可以根据市场需求以及自身技术水平自由流动,在最大限度体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借由市场调节机制自发实现医生资源的合理配置。目前国内多数医师都“粘附”公立医院,尤其是优质医生过度集中于三甲医院。如果我省医生多点执业得到广泛推行,优质医师资源将渐次向各层次医疗机构流动,就能够弥补民营或基层医院医务人员的缺口。而病患没有必要在公立医院“扎堆”求医,医生也将获得与道德口碑、专业水准相匹配的经济收入,进而在医疗领域实现正向激励。

  采访中,几位三甲医院的专家对于积累起来的“口碑”还是很看重的,“如果当地器械不全,消毒水平不达标,为保证患者安全,我是会拒绝手术的。”候静波说。“手术各方面条件不符合标准,我当然会拒绝,或者建议他们把患者转诊到我们医院。”李佩玲接过话茬。还有一些医生会担心民营医院跟公立医院的体制毕竟不一样,自己能否适应?万一出现医疗事故,如何妥善处理?

  多数人认为,有效、合理的管理制度是实施多点执业的保障。候静波快人快语,“作为医生,我们期待更透明的体制和机制,这也有利于多点执业医生和地方医疗机构的双向选择。”在候静波看来,可以充分发挥省内质控中心和培训中心的作用,“将多点执业医生的年手术量、病例以及术后并发症等进行总结,然后对社会公布这些质控数据,在规范医生履职的同时,也给基层医院一个可以参考的数据。”

  同时,目前多点执业医师利益分配和责任分担缺少制度保障,支付方式不明确,基层医疗机构对来该院多点执业的医师应该如何付费?确实没有明确的规定,是按项目付费,还是按病种、按人头、按健康效果付费。怎么付,付多少,尚无统一规定。

责任编辑:姜继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