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16日讯 16日哈尔滨市区最低气温达到-31℃,再次刷新今年冬天冰城最低气温纪录。17日是三九的最后一天,同时也是腊八,这两种冷天碰在了一起,真是要当心哟。根据天气网数据,过去两年腊八的最低气温在-25℃左右,而今年最低气温达-28℃,并有可能更低。关于腊八的那些事儿,你们都知道吗?小编还是略知一二的。

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的原因
《祀记》上面解释:“蜡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腊”与“蜡”相似,祭祀祖先称为“腊”,祭祀百神称为“蜡”。“腊”与“蜡”都是一种祭祀活动,而多在农历十二月进行,人们便把十二月称为腊月了。
腊八节由来
自先上古起,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吉祥。据《祀记·郊特牲》记载,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后来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遂附会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后随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与腊日融合,在佛教领域被称为“法宝节”。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腊八节习俗
祭祀
应劭《风俗通》云:“《礼传》: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其起源甚早,《礼记·郊特牲》记载:“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史记·补三皇本纪》也说:“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地”。夏代称腊日祭为“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代改为“腊”。
腊八粥
叫“七宝五味粥”。中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
吃腊八蒜
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
吃冰
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吃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吃腊八面
中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熬腊八粥需因人选料
民间传统腊八粥讲究选用八种主料,八种佐料,与腊八的“八”相吻合。主料为米类和豆子,米类有小米、黄米、粳米、糯米、黑米、薏米、燕麦、玉米、高粱等,豆类有红豆、绿豆、黑豆、扁豆、豌豆、芸豆等,佐料则习惯为果脯、核桃仁、红枣、栗子、瓜子、莲子、花生、葡萄干、桂圆等。国家高级营养师殳荣表示,腊八粥看似简单可以随便搭配,其实熬腊八粥的选料是要因人而异的。
一、糖尿病人最好以燕麦、荞麦为主料,他们含有可溶性膳食纤维,可延缓葡萄糖的吸收,不会导致餐后血糖突然上升。粥内最好不放糖,而是以甜菊糖、木糖醇甜味剂取代,避免能量超标、血糖波动。
二、消化不良、经常腹胀的市民熬腊八粥时应少放黄豆、黑豆等,多加点养胃的糙米。熬之前将食材充分浸泡,要煮得软烂些,以便更好地消化吸收。
三、脾胃虚寒的市民熬粥时不要放绿豆、荞麦等寒凉、易伤脾胃的食材,应多放糯米、红豆、桂圆和大枣等健脾补气、温暖肠胃的食材。
四、健忘失眠的市民则可往粥里添加莲子、龙眼肉、核桃仁、红枣等补益气血、养心安神的食材。
五、咳嗽的市民还可往粥里加入百合、银耳、白果等有助于润肺、止咳的原料。
温馨提示:都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明天出门的小伙伴们,一定要全副武装,保护好自己的双下巴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