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1月17日讯 一场大火,室内陈设付之一炬,有时连房屋也会被烧成残垣断壁。但鲜为人知的是,每场火灾发生后,现场都会留下“痕迹”,它们不仅能再现大火燃烧的整个过程,甚至可以从灰烬里“擒出真凶”,而这群“擒凶者”就是有着火场福尔摩斯或“火语者”之称的火灾调查员。
1月10日,在哈尔滨市公安消防支队火调科,记者采访到两名资深“火语者”,听他们讲述“对话火场”的故事。
电火?雷击起火?玻璃流淌状熔痕“泄密”
2013年8月,哈市一农村民宅起火。经过勘查,火调员得出结论:雷击起火所致。另据当地气象部门介绍,当天的确有过短时雷雨天气。可据此就能断定是雷电“惹祸”吗?
“当然不能。”今年38岁的哈尔滨市公安消防支队火调科高级工程师刘文成说。他是一位“老”火调员,哈市辖区9区9县(市)的重大、疑难、亡人火灾,都有他和同事孟祥韬参与调查的身影。38岁的孟祥韬有着10年的火调经验,是火调科的工程师。这起火灾的调查结论,就是由他俩共同做出的。
刘文成说,一场大火过后,现场会留下很多“表象”,如烟熏痕迹、炭化痕迹、物品倒塌方向等,这些都将成为调查火因的依据。
“当时那个民宅烧毁的比较严重,棚顶和铁皮房盖已经坍塌。我和祥韬在勘查现场发现,被烧得焦黑的铁皮房盖有一个区域呈白色。同时,这个区域对应墙体上的窗户玻璃呈流淌状。”刘文成回忆说。据此他们判断,这里经历过“超高温”大火,火灾原因可能是雷击。但要作为最终结论,他俩还要寻找更多证据或痕迹佐证。
很快,刘文成和孟祥韬将勘查范围锁定在了“白色铁皮”和“玻璃流淌状熔痕”对应的40多平米区域内,他们认为起火原因只能有两个:一个是电火,一个是雷击起火。“真相往往都埋在废墟下,必须扒开才能找到”。刘文成说,废墟下并未发现棚顶布电线痕迹,最终排除了电火的可能。
此时,一个叫“特斯拉计”的仪器上场了,它专门用来检测雷击或电线短路起火后留下的剩磁量,如果数值非常高,就可以印证是雷击。果真,数值非常大!
烟头引燃杂物“炭化坑”锁出真凶
2009年12月,哈市一旅店发生火灾,由于店内一住客醉酒熟睡,被熏死在起火房间内。经火调员现场勘查,确认是烟头引燃床旁杂物起火。可是烟头早已被烧成灰,火调员是怎样揪出真凶的?
烟熏痕迹是火调员进入火灾现场的“第一抓手”,根据烟熏痕迹的深浅、蔓延状态,火调员能判断出火是从哪个区域着起来。“那个火灾现场只有几十平米,房里摆放着四张床。其中,靠门口那张床的位置烟熏痕迹最重,说明是起火点。”孟祥韬解释说,这起事件中,找到起火点,就是找到火灾源头,再进一步勘察,结合其他物证,就判断出起火原因。但是,起火的时候,室内陈设、天花板等物品常常被烧毁,埋没于废墟下,很多物证或痕迹需要扒开废墟一点点地找。通常来说,火场的痕迹物证都是蛛丝马迹,雨雪、冰冻、甚至灭火后的人为活动,都有可能将其掩盖或破坏,所以必须尽量在第一时间“抓全”物证。也正是因此火调员常常是在火场刚确认安全,但余温尚未散去,就走进去勘查了。
很快,孟祥韬和刘文成便把起火点锁定在了靠门口那张床附近。用手和小铲子一层层地扒开废墟,在一堆杂物残骸处,他们发现了一个很深的“炭化坑”,这是烟头、香头引发火灾时特有的炭化痕迹。随后,火调员们根据死者的肢体状态和尸检、调查走访了解到其有吸烟习惯,排除了电火等其他因素,最终得出了烟头“作案”的结论。
汽车深夜自燃熔珠证明“电线短路所致”
说到电火,电线短路是其中一种。它在燃烧时会形成米粒大小的熔珠。
2015年秋季某夜,哈市一辆停在路边的轿车起火,几乎被烧成框架。对车主何某来说,最需要的是消防部门出具的起火原因调查,因为这关系到之后的保险理赔。大家多说这车最有可能是电线短路导致自燃,但刘文成和孟祥韬并未立刻寻找熔珠。
“首先得靠证据排除纵火。”刘文成说,要引燃汽车必须使用汽油等助燃剂,不同助燃剂过火后会留下不同燃烧痕迹,但这里没有。通过判断,火是从发动机舱内先起火。所以,肯定是自燃。
刘文成和孟祥韬判断,应该是车头先起火。“因为靠近车头处的树、墙被烧毁的最严重。”孟祥韬说,不同于室内起火会留下明显烟熏痕迹,汽车室外起火起火点的判断要看其他痕迹。“建筑起火坍塌的,也是这样,烟熏痕迹不明显,要寻找其他痕迹。”
确定了起火位置,就是找电线和熔珠了。一般怀疑电路起火的都是这样勘查,但是熔珠只有米粒大小,有时用筛子能筛到,有时在灭火过程中被破坏了。怎么办?就得看电线上有没有附着的。粗电线在火场里还算好找,细线有时都被烧化了,得用手一点点地捻,工作量可想而知。好在汽车自燃的调查相对简单,很快他们就在发动机和仪表盘之间破损的电线上找到了熔珠。
神秘的“火源”竟然不在V字形起火点
2013年4月,哈市一在建高层起火,整个楼体留下一个巨大的V字型烟熏痕迹。“很多人都能看出火是从一楼着起来的。”可火调员在现场了解到的情况是:一楼尚未安装电路,附近监控显示没有人员活动。这火是咋着的?
孟祥韬说,火灾调查中,最理想的状态是看到“V字形烟熏痕迹”,因为火肯定是从V底尖处起来的,一般在这那扒开废墟,就能寻到火源“真凶”。虽然V有时也会变异成U字形、倒梯形,甚至在屋顶上方呈现圆形、半圆形,但根据经验也能判断出火是如何燃烧的,然后,进一步寻找其他物证。可凡事有例外,火灾调查就像老中医的药方,一人一案还要应对疑难杂症。这个案件就是这样。
这起火灾找起火点不难,但找火源却不容易。为查明情况,火调员一层层“扫楼”。终于,在15楼阳台处发现一个焊枪和电焊机。“电焊火花引起的火灾?可15楼阳台是密封的,焊渣掉不到一楼呀!”刘文成和孟祥韬研究起楼房图纸,终于发现疑点:阳台封闭处安装了上下贯通式的水漏子。“会不会是焊接时发生了不易察觉的情况?”俩人一层层地查看,最后在15层水漏子焊接处发现了问题,未焊接完成的铁管直通起火点。他们判断应该是焊接的火花从这儿落到了一楼,正好引燃了下面的可燃物。谜团揭开了!
或许是见得多,刘文成认为这起火灾也算不上“疑难”,只要细心就行。他说,最难的是平时掌握的物理学、化学、材料学、力学、建筑学等学科的知识都不够用,还得反复研究生产工艺等。有一次,为了得出一个结论,他和孟祥韬四天做了9次高温燃烧实验。刘文成说:“虽然手机24小时待命,甚至几天都不能回家,但当我们的结论还受害者公道、让责任人信服时,我们心里特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