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24日讯(李晓慧记者马冀)哈尔滨,北国冰城。“三九”严寒后,酷寒袭来,冷极彻骨。酷寒,既零下30度至零下39.9度。连日来,微信朋友圈被一个个“冷”字狂刷,许是同感,微友频频转发这样一句话:“此恶劣天气若出来见面的一定是生死之交”。这看似调侃的话,若与一个群体关联后,便绝非虚言。

交警马嘉在哈市道外区南极商圈规范停车。康勇摄
他们,每天疏通着城市的血脉,与城市生死相交;
他们,每天守护百姓平安出行,与百姓生死相交。
他们,是潇潇寒流中的路标、是漫漫风雪里的导航;
他们,是陡峭坡路上的助力、是行路迷茫时的亲人。
他们,就是脚踏冰封大地,头迎刺骨寒风,保平安促畅通,在酷寒中坚守的——哈尔滨交警。
战严寒 保畅通 外勤交警在路上
进入冬季,几场雪过后,滴水成冰。行车缓慢,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使哈尔滨道路结冰,路面如镜子一般。车难行,难行车。平均时速每小时20公里。交通压力剧增。冰封大地,车辆蜗行,道路上任何状况的出现都可能造成大面积交通堵塞。此时,路面上的警力疏导尤为突出和重要。考验,摆在哈尔滨交警面前。他们要同时面对的不仅是漫长的寒冬和酷寒天气,还有在极端恶劣天气下的严重超负荷工作。
“又到了必须咬牙坚持的时候了!”哈尔滨交警支队道里一中队副中队长王敬华说。
王敬华负责的道里大队一中队所辖区域非常重要,为哈尔滨市道里中心区的枢纽,是哈尔滨市政治、经济、旅游中心,是哈尔滨市党政机关驻地,又是全省购物中心及小商品批发集中地。人员流动多,车流量大,交通疏导工作任务非常繁重。
这个中队有民警20名,辅警17名,这区区37名警力要面对的是这个大型综合商圈的北起友谊路,南至田地街合围处的中央大街,尚志大街,兆麟街等哈尔滨至关重要的道路。
每到周六,周日,这里的道路车满为患,大街小巷人群熙攘,春节前夕购物车辆急剧增加,车辆高峰时间从早9点延至晚9点,长达12个小时。中队民警从早7点上岗,晚9点下岗,下岗后,他们往往只有一个小时的休息和吃饭时间,晚上10点又投入到夜查纠违勤务工作。经常会连续工作16小时甚至更长。
见到王敬华时,感觉他很憔悴,一副病容。询问才知,支气管肺炎高烧打吊针7天了,此时还在低烧。这么冷的天怎么不休息治疗呢?他说:感冒发烧对于我们都不算病了,我们中队的民警很多都带病坚持。
刚刚解决一起刮蹭事故的辅警杨浩臣走过来,他23岁。一起极小事故,废了他不少口舌,脸都冻紫了。“太冷了吧?能坚持住吗?”“没事,都这样,坚持,必须地”。他还说,两副棉鞋垫都冻一块了,脚已经没了知觉。说这话时,他冻僵了的脸上还在笑。
临街的供排水公司办公室李惠臣主任说,天天看着他们在路上疏导,见到他们老百姓心里就踏实。可是看到他们忙起来经常连饭都顾不上吃,而且冻得那样,真是让人心疼啊!
忙起来顾不上吃饭,冻得难于忍受也不去休息,他们知道,在车流量密集的时候,若一个环节出现一点纰漏,稍加迟疑,动作和反应稍加缓慢,交通就会局部拥堵,逐渐就会由小到大,不多时就会造成大面积堵塞,从局部会影响到全部,后果很严重。
所以,他们无论如何,放在首位的永远是“责任”,为了这份责任而义无反顾地坚守!他们只是哈尔滨外勤交警工作的一个侧面及缩影。对于交警而言,没有作息时间,没有加班加点,一切服从于路面情况,一切服从于百姓需要。冬季里,车流人海里最忙碌的身影,肯定是交警!顶风冒雪于道路上伫立的,永远是交警!
顶严寒 查设备 设施交警在路上
寒冬里,面临考验的不仅是交警,还有交通设备。

执勤2小时后交警马嘉的警帽和脖套上已满是冰霜。康勇摄
零下30度,全市800多处交通信号随时可能冻成“死机”而无法正常运转。市区内,尤其是主干道,若有一处信号灯失灵,将会造成大面积交通拥堵,若在早晚高峰时失灵,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全市总计100余公里长的交通隔离护栏随时可能因车辆事故、侧滑等被撞于道路中间,造成交通堵塞。此时,于严寒中奔波在路上的还有他们,负责全市交通设施安装、检修、维护等工作的设施交警。哈尔滨交警支队设施科的10名交警,承担着如此艰巨的重任。他们每天最关注的是天气预报,随时预计着气候变化对交通设施将会产生的影响,提前做好周到细致的预案。自从1月9日进入“三九”天气后,天气愈加寒冷,设施科民警夜以继日开始巡查。市中心省政府岗、大厦岗、新阳哈药岗、道里区委岗四处形象岗的岗台加热系统绝对不能冻断电,需要每日巡查,迅速检修。在严寒季节里,信号灯最容易发生故障几乎都在凌晨后,凌晨3—4点钟最容易出现问题,从今年元旦开始,设施科民警分三组,每天巡查。
每到夜晚,从10点开始巡查至晨5点,这一夜,不但要查看信号灯亮否,还要检查路边设备机柜,夜晚的温度有时达零下36度,他们顶风冒雪一处处巡查,不敢有丝毫懈怠。后半夜巡查时,他们不仅要面对寒冷,还要面对困倦,因为此时是人一天中最困的时候。他们用多次吸烟、喝自带的浓咖啡水提神来驱赶困意,顽强坚持。巡查结束回队后,往往是打个盹后精神又高度紧张起来,手里的对讲机须臾不敢离身,此时正是早高峰时间,若接到信号灯有故障的指令后便会即刻迅速又赶赴现场。
1月19号当晚巡查时发现了8处信号灯“死机”,20号晚上又“冻死”3处。次日,他们几乎跑遍哈尔滨大小灯具城,把已经退出市场的全市仅有的29个白炽灯求到手。100度的白炽灯泡在机柜里烘烤,是此时应急的最佳办法。
全市100余公里的交通隔离设施,其中交通护栏80余公里,水泥硬隔离20多公里,每天都有状况发生,每天24小时都要巡查,随时随地把因积雪、积冰后引发侧滑撞倒及位置移动的护栏及时调直、归位。若被事故车撞毁严重时,要指挥调派吊车等迁移现场,以避免造成交通拥堵,发生次生事故。
每天20个小时的反复巡查,800多处信号灯,他们每组每日行程200多公里;每日处理交通隔离护栏仅轻微故障就达60余处,经常在寒风里一站就是几个小时。
设施科科长刘志刚说:“总有人问我,你们是怎么克服困难的?真的,说实话我不知道什么是困难,每天都有千变万化的困难,我们的工作就是面对和解决困难,都是困难,所以反倒是不觉得困难了,所谓的困难就是正常工作。”
红绿灯下我们看不到他们的身影,他们隐遁于幕后,他们的工作平凡而重要,他们为城市在默默地奉献。

交警王敬华在车流中执勤。杨志勇摄.
冒严寒 出现场 事故交警在路上
哈尔滨市现有机动车保有量135万台,并且每天以300余台新车落户的速度在递增。平日里,每天市区轻微交通事故平均约300余起,在冬季里有时要达到平时的3倍以上,而且几乎都是因道路过滑而导致的轻微事故。事故处理交警工作三大特征: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高、危险系数大。有着500多万市区人口的哈尔滨市,事故处理民警仅有60余名。他们的工作量及工作强度不言自明。哈西交警大队所辖区域为城乡结合部,若与中心区大队相比,工作量仅为其半数,即便如此,在冬季,这里的事故民警每天每人要处理事故达30余起,工作起来连轴转是常有的事。事故科7名交警,在事故多时同时出现场,经常是人去楼空,有的已经下班了,但当报警电话响起时,又情不自禁去接,继而又奔赴事故处理现场,一个现场下来有时要几个小时时间,所以忘了吃饭,忘了时间,对他们来说已属常态。
很多轻微交通事故,当事双方完全可以走简易处理程序,但绝大多数事主情绪浮躁,选择了争执不休、互不相让,结果就会造成交通堵塞,也大大增加了事故处理民警的工作量及劳动强度。一起小小的事故,有时几经周折,耗费了大量时间,车主坐在车里相互指责,不依不饶,而事故处理民警却在严寒里苦口婆心劝说。
面对极寒天气,如果遇到较大事故,事故民警不仅要在寒冷里暴露很久,而且还要迅速查明和掌握事故发生的原因,既要拼体力还要拼脑力。今年1月7日,在哈尔滨市文昌桥上发生一起客车侧翻事故,车上7名学生被送到医院进行检查。事故发生后,交通广播即刻进行了报道。此事故引起各级领导,主管部门、媒体,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纷纷询问事故发生的原因。开车上班途中的哈西交警大队副大队长秦晓峰在事故发生后15分钟内赶到现场。事故现场侧翻的车辆正在漏油,为了避免发生次生事故,秦晓峰指挥吊车迅速清理现场。同时,当事人众口一词,此车辆翻车系被另一台车辆强行超车所致。但秦晓峰凭借多年事故处理经验及高度警觉,发现现场来了三名人员假装清理实则在偷偷卸零件,秦晓峰不动声色,在发现他们卸下了某件东西后,一把抢在手里。秦晓峰说“当时我的手都冻木了,不能弯曲,也不知道怎么抢过来的,抢过来后手都拿不住,被大队民警迅速拿在手中。我发现是个行车记录仪。我当时很激动,我拿到了事故黑匣子。”随后,秦晓峰开车带这三人回队里审问,在车上,怕有闪失,他把“黑匣子”始终揣在怀里。当天下午,事故准确认定并公布于众:此事故发生原因为驾驶人张某在行驶中连续超车,遇前方情况采取措施不当所致。这起事故,若非有秦晓峰这样有着极强工作技能,超强工作责任心的人去处理,事故认证的准确性可能要大打折扣。因在现场严寒下站立了四个多小时,秦晓峰滑膜炎复发,引起大量积液,医生告诫必须卧床休息治疗,可至今他仍旧带着病痛每天瘸着腿工作。问他为什么不休息,他说:“休啥?大家都坚持呢!”
哈尔滨交警支队60余名事故处理民警,年龄最高的已经59岁。为了城市的畅通,他们始终在坚守。

晚间气温已降至零下近30度,交警在冰面上执勤。杨志勇摄
压事故 保畅通 全体交警在路上
冬季里,事故易发,尤其是夜晚,各种交通违法的发生极易引发交通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威胁。哈尔滨交警“白加黑24小时”、“五加二全天候”的超常规勤务模式为整治各类交通违法行为预防事故发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白天交警依托各岗口和流动巡逻的方式对驾驶人不系安全带、机动车下道逆行、违法变道、故意遮挡号牌等交通违法开展整治,在服务区设卡对三超一疲劳等易引发交通事故的违法进行从严查处。由于酷寒天气,民警在填写罚单时经常是笔被冻住了,手被冻僵了,道路太滑随时在车流中都有摔倒的危险,即便如此,他们也绝不放过一例交通违法。夜间视线差,路况更为复杂,个别驾驶人违法侥幸心理更为突出,极易发生交通事故。“越是极端恶劣天气越要强化管控,所有机关内勤民警都要上路纠违,把交通事故苗头紧紧遏制!”冬季里,几乎每天都要到公路查寻的支队长崔劲松掷地有声,全体民警整装上岗。支队班子所有领导身先士卒,每天带头在路面巡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就地解决。夜晚的集中管控,对预防重、特大交通事故至关重要。为此,每周至少三次大规模的夜查酒驾,无证驾驶等集中整治,从晚7时延续至凌晨3时。
在这个严寒的冬季里,仅仅一个月,哈尔滨交警就查处饮酒驾车499件,醉驾23件,毒驾6件,拘留271人,暂扣大货车673台,不系安全带39760件,处罚大货车15141,超载362,涉牌涉证832,无证驾驶575件,超速10552件,超员63件、疲劳驾驶45件。
数字是枯燥而冷静的,但这些数字后面凝结的忘我、克服、勇敢、坚持、奉献,却是真实而有温度的。
哈尔滨交警,严寒中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