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1月27日讯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一首首耳熟能详的诗词谱曲的歌声,在古筝古琴的伴奏下,回荡在环球剧场里,激起观众潜藏在心底的亲切感。“古诗新唱——黑龙江省2016年新年音乐会”以“古诗新唱”的形式,为我省观众奉献了一台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为核心,同时融合当代文化音乐元素的新年音乐会,“古诗新唱”这一省文联继“龙歌”后打造的音乐名片,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
诗言志歌永言,探寻“古诗新唱”的历史渊源
诗以达意,乐以传情。在人类前行的路上,歌诗与音乐相依相随。《尚书·虞书·舜典》言:“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在诗歌发生初期是与音乐紧密相联的。《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进一步说明诗歌与音乐的相互关系。正因为诗与歌如此密切的关系,往后将其合称为诗歌。
随着文学体裁的演变,诗歌与音乐的联系性越来越弱。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与古典诗歌相合的曲子逐渐散轶,古典诗歌流传至今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诗歌音乐性的消逝,这不仅降低诗歌的艺术蕴涵,也影响着诗歌艺术的文化传播。
面对这一问题,今人不断努力复归诗歌的音乐性,除了对古典诗词歌曲的整理和研究外,“古诗新唱”是最常见的形式。“古诗新唱”是以恢复古典诗词的音乐性为目的、以音乐体现中国古典诗词魅力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对中国古典诗词进行重新谱曲、表演歌唱及理论探索等方面的艺术创新工作。艺术家谷建芬、徐沛东、赵季平等都在“古诗新唱”方面做出自己的探索。
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年教师刘佳媛一直致力于对古典诗词音乐性复归的探索,她提出“古诗新唱”的研究课题,对相关研究进行归纳和整理。在此基础上,经过多方努力,全国首家古典诗词歌曲研究学会成立。它作为黑龙江省音乐家协会的二级分会,由省文联管理。它的成立,为我省古典诗词歌曲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成立首家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研究学会,筑牢“古诗新唱”的理论基础
2015年11月5日,黑龙江省音乐家协会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研究学会成立大会在哈尔滨召开。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协副主席徐沛东在会上讲话。他说,学会的成立有利于通过古典诗词歌曲的研究来培养本省创作队伍,让更多的古典诗词歌曲爱好者加入到队伍中来,有利于通过古典诗词歌曲的研究对现今文艺创作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提升,并希望黑龙江的古典诗词歌曲创作在全国独领风骚。
省文联主席傅道彬对古典诗词歌曲研究学会提出希望:要做好古典诗词歌曲的创作;要进行古典诗词歌曲的普及;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古典诗词歌曲的演唱,推进我省整体艺术水平的提高,推进广大群众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黑龙江省音乐家协会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研究学会是全国诗词歌曲创作的第一家,意义重大。如何将“古诗新唱”向公众普及和推广,是学会成立后的首要任务,举办“古诗新唱”专场音乐会,以表演的形式展现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是最好的方式。
举办专场音乐会,扩大“古诗新唱”的社会影响
2016年1月10日,“古诗新唱——黑龙江省2016年新年音乐会”在哈尔滨国际会展中心环球剧场举办。音乐会以朝代划分,从诗经、楚辞到汉代民歌、唐诗、宋词,穿越三千年音乐文学发展的历程,从中国历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中精选脍炙人口的古典诗词12首,由今人根据诗词内容和意境作曲,曲调博采古今中外音乐元素,或婉约轻漫,温情柔美;或澎湃激昂,豪情壮怀;加以钢琴、古琴、古筝、竹笛、扬琴、琵琶等乐器的伴奏,以情带音,极具画面感。
本场音乐会通过音乐和诗歌的融合,唱出《关雎》茫茫水滨执著的求索,《越人歌》舟楫之上顿生的倾慕;《橘颂》高洁品格高尚情操的赞颂,《短歌行》跃马疆场横槊赋诗的气魄;《阳关三叠》送别的深情,《将进酒》不羁的豪迈;《一剪梅》刻骨的相思,《钗头凤》凄苦的诉说;《枫桥夜泊》落第举子的清愁与感喟,《雨霖铃》多情人握不住的酒杯与清泪。同看长江滚滚东去,宋人苏轼发思古之幽情想公瑾年少英雄驰骋,明人杨慎则借江渚之上看惯世事的白发渔樵让一切放达逍遥云淡风轻……唱出诗经的清新,楚辞的瑰丽,唐诗的洒脱,宋词的婉约,以“新唱”的方式再现古典诗词的魅力。观众在优美动听的旋律和耳熟能详的诗词中得到双重的感官体验,领略祖国传承千年的诗词文化的魅力。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古诗新唱”借助音乐表演的方式,以音乐的形式展现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以艺术的形式描述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历史,以审美的形式表现中国文化的精神意蕴,以表演的形式推进中国古典文化的推广普及。今后,省文联将继续加强对“古诗新唱”这一音乐名片的打造,通过组织理论研究和专题研讨、举办唐诗专场音乐会和宋词专场音乐会等形式,进一步深化对“古诗新唱”的研究和探索、推广和普及,为恢复中国古典诗词的音乐底蕴,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黑龙江人民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促进黑龙江文艺事业不断繁荣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