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政协委员建言龙江扶贫工作“最后一公里” 瞄准“四个”靶向 打赢脱贫攻坚战
2016-01-30 08:26:07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郭铭华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1月30日讯 背景:据2014年数据统计,我省共有28个国家和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共有贫困村1765个,农村贫困户65.54万户,农村贫困人口211.4万人,扶贫、脱贫工作任务艰巨,时间紧迫。

  “扶贫工作是否能出成效,关键在于是否能做到扶‘真’贫、扶‘准’贫、‘对症下药’。”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期间,来自民革、经济、农业等界别的委员们纷纷将关注的热点聚焦在我省扶贫工作“最后一公里”问题上。他们在为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通过产业、创业、教育、医疗等推动精准扶贫,扩大贫困地区水、电、路、网络等基础设施覆盖面”等举措拍手叫好的同时,建议我省还应“瞄准”创新扶贫方式方法、坚持因户施策、重视精神扶贫、健全扶贫资金投入增长机制和管理体制等“四个”靶向,打赢龙江这场脱贫攻坚战。

  靶向一创新扶贫方式方法

  贫困症结: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乏力。我省28个贫困县几乎都是农业县,大多缺少可开发性资源,产业结构不平衡,一产大、二产三产比重小,农业产业结构上,粮、经、饲发展比例也不均衡,44.6万贫困户收入主要渠道仍以旱田种植为主,县域经济增长乏力。

  脱贫出路:“贫困村结合各自优势,调整产业结构。”省政协委员王波告诉记者说,扶贫的目的不是解一时之困,而是要立足授人以渔,帮助贫困家庭既要走出困境又要走上家庭可持续发展之路。要积极“输血”,更要努力重建“造血系统”,除了发展原有“两牛一猪”、果蔬、食用菌等优势特色产业外,对于新出现的“互联网+扶贫开发”、“公司+基地+贫困户”、“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也应积极支持引导,并在扶贫和旅游产业结合上进一步探索,不断创新扶贫新方式、新方法。

  省政协委员郑亚楠建议,应改变“扶弱不如扶强”的政绩观,同时,贫困地区要因地制宜地找到一个适合发展的产业,并引进一个有能力拉动这个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才能有后续的金融资源、科技资源、其他资源、专业合作社的调动与布局。“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应让企业和农户都成为受益者,而不是某一方受益另一方受损。”她认为,加强现有农民的职业培训非常关键,应通过职业培训,让贫困农民拥有一技之长,进而顺利就业和创业。

  靶向二“量身定制”因户施策

  贫困症结:每个贫困家庭的原因都各不相同,大致分为:因病致贫,很多家庭都是因为出现病人而导致举债为艰;教育致贫,贫困农村家庭供养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是沉重的负担;丧失劳动能力致贫,有年老体弱的因素,也有因病、因残无法劳动等原因;婚姻致贫,彩礼或买房盖房、操办婚礼而导致负债占有一定比例。

  脱贫出路:省政协常委李勇提出,建议通过贫困程度评估指标体系精准地识别扶贫对象,借助扶贫信用网络系统和逐村逐户调查摸底,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实施动态管理;深入分析致贫原因和发展需求,科学划分贫困户类型,采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方式,“因户施策”、“量身定制”为贫困村、贫困户制定脱贫规划和年度项目实施方案等针对性强、组合式的帮扶措施,确保产业发展扶持到户、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到村到户、致富能力提升到村到户,从而实现贫困人口自主脱贫。此外,王波建议还可以通过扶贫搬迁、发展产业、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等方式,助其脱贫;将农村因病因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全部纳入低保,实现兜底保障。


 

  靶向三注重精神“扶志扶智”

  贫困症结:贫困群众所处地区大多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群众观念落后、文化程度低,谋求发展的知识技能十分匮乏,先进发展的理念难以“植入”。

  脱贫出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省政协委员王文明认为,只有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才能解决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为此,他建议:“首先应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帮助贫困群众打开思想枷锁,摆脱长期形成的‘等、靠、要’思想,树立勇于担当、埋头苦干、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脱贫决心,并通过宣传和引导,培育农村正确的婚嫁观。其次,应帮助他们培养一技之长,立足实际,针对贫困群众开展实用生产技能精准培训,真正实现其‘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脱贫,使贫困群众更多更快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靶向四完善资金投入增长管理

  贫困症结:贫困地区往往都是有产品没钱,发展资金成为最大难题。特别是一些地区扶贫资金短缺,财政保障乏力,项目资金难防漏等“财力”问题制约了扶贫开发工作的开展。

  脱贫出路:“健全扶贫资金投入增长机制和管理体制。”李勇认为,应建立省市县三级财政扶贫资本投入增长机制,将扶贫投入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并根据地方财力的增长状况,逐年增加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比例;全面推行扶贫资金项目公示公开制度,强化审计监督,拓宽监管渠道;优化扶贫资金使用结构,严格将财政扶贫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不含以工代赈资金)降到15%以内,重点用于支持贫困人口发展特色产业和提高基本素质。

  他还建议积极引导、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增加贫困地区信贷投放。鼓励、支持各市地县安排专项资金,采取财政资金担保、贴息、风险补偿等形式,引导金融资金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建立扶贫小额信贷机构,为贫困户提供小额贷款金融服务;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为贫困人口提供农业保险服务。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王辉

【专题】2016年黑龙江省两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