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30日讯(记者孙晓锐 王忠岩)“‘哈尔滨冰灯’这一品牌,在经历了彩灯、冰灯、冰雕、雪塑这样一个起源、演变、发展的过程后,已经演变成为龙江冰雪艺术的总称。”在1月29开幕的2016中国·亚布力冰雪产业发展国际高峰论坛上,著名冰雪雕大师、哈尔滨学院公共艺术系主任祝劲松发出呼吁,有关部门要从提升冰灯文化内涵和培养专业人才等方面入手,保护“哈尔滨冰灯”的艺术价值和品牌效应。

哈尔滨学院公共艺术系主任祝劲松作主旨发言。
祝劲松介绍说,冰灯是我国北方冬季民间流传的一种艺术形式。以前的冰灯,制作方法十分简单;把水倒入桶中进行室外冷冻成型,将灯盏放入其间,便不会被寒风吹灭。哈尔滨在1963年便有了首届冰灯游园会,6天里共接待游人25万之多,占当时哈尔滨总人口的十分之一。2000年,为扩大影响力,哈尔滨在松花江北岸,建设了集冰雕、冰建筑、雪雕塑的综合体——“冰雪大世界”。经过十几年的建设,现在的大世界已“今非昔比”,2015年被世界最大旅游网站评选为全球最杰出“旅行者之选”,这也是该奖项首次颁发给哈尔滨景区。辉煌背后,“哈尔滨冰灯”仍存在隐忧,甚至会制约这一品牌的可持续发展。
祝劲松建议,目前,哈尔滨市区内冬季冰雪雕塑景观缺少整体性,规划性,应统一规划设计,合理布局。全市冰雪街景要以“稀”为贵,追求“少而精”。同时,冰雪雕塑制作专业人才外流,后续人才培养渠道相对匮乏等因素造成目前部分冰雪雕塑从业者的技术水平低下,需要加强冰灯制作企业的管理和人才培训。此外,品牌的建立与发展离不开文化内涵和理论研究的支撑,提议创办“中国冰雪艺术”主渠道期刊,提升冰雪艺术理论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