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哈尔滨
搜 索
风雪中大桥的“脊梁”
2016-02-15 10:34:35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吴利红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木兰大桥指挥部负责人马歆瑞十分感慨地说:“如果把地方政府和沿线群众的支持看成木兰大桥的第一层‘路基’,那么施工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奉献就是大桥的‘钢筋、沙子和混凝土’。”这里的施工人员和技术人员中不少人来自陕西、浙江和北京,离家上千公里,七八个月不能与妻儿父母团聚;木兰县距离哈尔滨只有百公里,不少家在哈尔滨的工程师、技术人员,多是三五个月才能回一趟家。他们和一线的工人一样奋战在一起,甘心做大桥的铺路石,也正是有了无数这样的“石子”才架起了木兰大桥的钢筋铁骨。

  为建大桥失娇儿

  孙涛是大桥建设者的一名普通技术人员,家在镇江,到建桥基地的时候,儿子才两三个月大,由妻子一人照料。一来就几个月不能回家。有一天,孙涛的妻子给他打电话说,孩子发烧,烧得厉害,希望他能回来。正在大桥工地的孙涛接到电话后,赶紧让妻子抱孩子去医院。

  那个时候,正值大桥建设的关键时期,项目指挥知道此事后,也劝他回去照看一下儿子,孙涛执意留下来。和他住在一起的一名技术人员说,孙涛忙完工作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询问儿子的病情。儿子在医院救治几天,因病情严重而夭折了。听到这个消息,孙涛在夜里呜呜直哭。然而,第二天他忍住悲伤,白天依旧工作在工地上。孙涛一直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任务,才返回家中。

  为大家就得舍小家

  今年31岁的A5标段总工王鑫,大学学的专业是土木工程。王鑫没有想到这个专业的选择,让自己足迹从西北走到了东北,参加了阳明滩大桥的建设,又开始参加木兰大桥的建设。去年四月,王鑫进驻大桥工地,到今年一月份,一直没有回过家。因为工地的信号弱,微信信号不好,即便想念妻子和孩子,也得看看是否能打出去电话。最高兴的是信号好的时候,可以和家人视频,亲吻屏幕中的女儿。王鑫把女儿的照片放在手机里,夜里醒来可以随时“看到”孩子。“孩子小无法照顾,父母年龄大了,有个头疼脑热也无法照顾,都扔给妻子一个人了,心有愧疚,可是我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得有担当,为大家就得舍小家了,以后有机会再补偿对妻子的歉疚吧。”

  A4标段的项目经理王振有家在北京,孩子面临中考。从四月份进场,只有今年元旦回了一趟家,在家只待了两天就返回工地了。看着妻子因为操劳有了白发,孩子忙功课,也不能陪在身边,心里有很多遗憾。“每次离家回工地的时候,心里总是酸酸的,要是妻子有些埋怨心里还好一些,可是她默默承担着一切。”

  木兰大桥项目工程部技术员周云龙,两年前大学毕业后,就到大桥指挥部工作,虽然家在哈尔滨,三四个月回不了一趟家。帅气的小伙子,因为忙工作再加上在野外工作,眼下,还没有女朋友。父母很是着急。周云龙总是安慰父母,等忙过这一段时间,等大桥通车之后,我就找女朋友。

  为夫送衣到工地

  周雨是一名钩机操作手,每天要工作十多个小时。尤其晚上工作很辛苦。这几天天气寒冷,周雨的妻子希望丈夫回家暖和几天,等天气转暖再回工地。周雨拒绝了。无奈,周雨的妻子知道丈夫腰不好,就给他做了一条厚厚大棉裤送到工地来了。周雨说:“穿上这条棉裤,真是暖和多了。零下四十摄氏度也不怕了。”

  李凤和谭宏宇是宾县的农民,家离工地不远。农闲之后,两个人就到工地上了。今年40岁的李凤说,这么多年,还没有遇到这么冷的天哪。因为在外边工作,两个人的脸都有不同的冻伤。看到天气冷,家里都催他俩回去。“这点冷算啥,再说人家来自北京、西安、镇江的建设者们都几个月没有回家,我们更不能回去呀,这个时候,正是备料关键期。”李凤和谭宏宇每天早上不到六点就开始到户外工作,一天得干十多个小时。因为出汗,两个人每天得换三副鞋垫,棉手套磨坏了两三副。

责任编辑:杨禹

【专题】学讲话 谋振兴 闯新路

【专题】我为家乡龙江点赞

【专题】龙江生产建设涌春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