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用不完吃不了的年货,放到网上或叫卖或置换 闲置年货节后迎来“转让潮”
东北网2月19日讯 春节,走亲访友,互送礼物,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然而春节过后,如何处理家里剩余的年货让不少市民头疼。2月15日和16日,记者走访发现,有的市民在网上低价转让年货,有的市民则在社交软件上进行同等价值的“年货置换”……
闲置年货成“鸡肋”
全新的名牌咖啡礼盒、干红、笨鸡蛋、俄罗斯大豆油、大米……春节过后,很多市民手中存下了不少年货。
“我们家这个春节‘大丰收’,春节单位发了福利,分了一袋大米和一桶豆油,我爱人单位也分了大米和豆油,春节期间有亲戚来串门,送来两袋大米,还有人送来了白酒和不少啤酒……我家人口少,米和油吃不了,我爱人又有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不能喝酒,这些礼品在家里放着还占地方,自己又消化不了……”16日上午,家住万宝二区的王女士和记者说起烦心事。
“我家原本就置办了不少年货,一家三口吃到正月初五还剩很多,再加上亲戚朋友送的,家里堆放得到处都是。”家住景园小区的刘女士说,有的东西可以放着慢慢吃,但有的东西还没来得及吃就过期了。还有位亲戚送了一台豆浆机,根本用不着。
看着一屋的东西,刘女士苦恼不已。
家住奔腾二村的赵女士对记者说,她家里今年也积攒了不少猪肉,根本吃不了,冰箱里还放不下,眼看天气一天天转暖,她为这些年货发愁,如何给这些年货找一个好的“归宿”,成了一家人的难题。
市民朋友圈“换”年货
家里积累了许多糖果吃不完、礼盒拆了吃掉显得浪费……春节过后,市民李小姐也碰到了年货无法处理的难题,她的同事给她支了个招,让她在微信朋友圈发条置换消息,可以换自己需要的东西。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她将自己的年货放到了微信朋友圈,标明置换,真的就把几个糖果礼盒置换成了一袋面粉。
家住祥阁小区的杨女士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一条置换信息:过年朋友和家人送的酒,希望能用同等的东西,换同等价格的油或者米等生活用品。
“我发现微信朋友圈中有人发布了一些置换年货的信息,也想试试,没想到有不少朋友给我发来信息询问。”杨女士说,因为都是朋友,加上这些物品,超市都有相应价格,置换起来并不麻烦,发布信息的当天下午,她就跟自己的一位朋友达成交易,用一瓶红酒换到了自己需要的花生油。
网上低价卖闲置年货
对于闲置年货,还有一些市民选择在网上售卖。
孙先生是一位资深网友,“年货放那儿也是放,还不如去网上碰碰运气,说不定就能卖出去或换成自己需要的东西。”孙先生说,每年春节,他都会收到不少烟酒、土特产等礼品,自己消化不完,送人又不太好,就在各种网站上发帖出售或交换。
记者发现,为充分发挥年货的“剩余价值”,不少人把闲置年货的信息发布到网上,或交换或出售。甚至有的网站在显眼位置设定“闲置过节礼品”链接,专供网友出售闲置年货。
“去年我就将部分闲置年货放到网上转让,效果不错,今年又将闲置年货拿出来卖,尽管价格要得低,但毕竟能很快变现,总比闲置在家强,这种方式能将一些闲置年货转让给那些需要的人,避免浪费。”家住东风新村的刘先生说。
随后,记者登录了百姓网、58同城、赶集网等网站,发现这些网站都设置了“礼品转让”、“闲置礼品”等专区。随着春节假期的结束,越来越多的市民在网上发布闲置年货的转让信息。
网上换物应多注意
据了解,网上二手市场上,实物年货转让价比市面价普遍便宜30%左右,市民在置换或购买时切不可仅仅贪图便宜,最好选择同城交易。
电子产品尽量索要发票、产品合格证和保修卡。对于食品和保健品,则要注意查看保质期和生产日期。如果是购物卡,最好到指定消费地点核实金额,以防上当受骗。
网上购买或置换年货,最好避免涉及比较贵重的物品以及容易造假的烟、酒一类物品;在置换过程中,最好核实对方的真实身份和联系方式,并保留网上聊天记录、视听资料和电子邮件等信息作为交换证据,以便发生纠纷时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应尽量选择同城交换,并在公共场所交易,而且货物应当场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