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2月22日讯 近日哈尔滨市受一股补充南下的冷空气影响,气温有所下降。这种下降趋势还将持续到周三,预计最高气温将降至零下10℃左右,最低气温将降至零下23℃。【详情】
最近一个月小编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年四季一般,温度起伏那是“相当”大啊!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但是春天到底要捂多少这个问题小编一直很头疼。这天气穿多了容易感冒,穿少了也容易感冒,相信你也跟我有一样的困惑吧,那么就跟着小编我一起来学习学习这个“春捂”到底是怎么回事!
啥是“春捂”?
“春捂”就是说在春季,气温刚转暖时,不要过早脱掉棉衣,使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俗话说“春天孩子儿脸,一天变三变”。过早脱掉棉衣,一旦气温降低,给宝宝的神经系统、体温调节中枢来个突然袭击,会使其措手不及,难于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同时进入春季,病菌大量繁殖,乘虚侵袭宝宝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
“春捂”的益处
第一,有利于调节人体的恒定温度,因为无论季节如何变化,人的体温总要保持在37度左右,人体保持恒定的温度,一是靠血管的收缩和皮肤的出汗来调节;二是靠增减衣服来维持。如果过早地减掉衣服,就会破坏人体恒定温度的调节,影响身体健康。
第二,“春捂”有利于抵御风寒。人体也同自然界一样,在春天开始复苏,原先处于“冬眠”的皮肤细胞开始活跃起来,毛孔张开。这时当冷风袭来时,就能长驱直入,使人感到寒冷。
第三,“春捂”有利于适应季节的变化,在初春时节,经常有寒流和强冷空气南下,导致气温急剧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捂”着点儿,就很难适应这种冷暖的变化,许多人甚至可能会患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
稿件内容由东北网新闻频道制作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转发或镜像,违者必究。
“春捂”应该捂哪?
对于春捂,重点照顾好“首足”两头。由于早春天气乍暖还寒,早晚低温,细菌病毒活跃,人容易生病,重点“捂”头颈与双脚,可以避免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发生。寒多自下而起,传统养生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因为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女性如果过早换裙装,会导致关节炎和多种妇科病。春天还是流脑、麻疹、腮腺炎等传染病的多发季节,这些疾病的发生虽与细菌、病毒感染有关,但感染后发病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体质和起居调养。不忙脱衣,“春捂”得法,可有效减少发病几率。
1、手腕
手腕处有心经的原穴—神门穴,而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能够强化脏腑的功能。大家都知道心主管全身的血脉,通过输送气血来温暖全身,所以春捂的第一个关键部位就是神门穴。
神门穴位置:在腕横纹上,手小指一侧腕下方肌腱的内侧。
2、腰眼
人体阳气的根在肾,而腰为肾之府,肾阳虚时常出现腰酸软、怕冷、尿频或容易困倦疲乏。用热水袋热敷或艾灸腰眼处的肾俞穴,可以起到温暖肾阳的作用。
肾俞穴位置:取穴时通常采用俯卧姿势,肾俞穴位于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
3、肚脐
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穴,温暖这个穴位可以鼓舞脾胃阳气,特别是一些胃部怕冷、易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部位的保暖,可以经常在肚脐热敷。另外,还可在中脘穴(位于脐上4寸)和胸骨下剑突连线的中点处热敷,有助于胃肠保暖。
4、小腿
有些人在天气寒冷时容易出现偏头痛或小腹痛,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等,中医认为这种表现属于阳虚,这时要重点保护好小腿外侧,可以多热敷足临泣穴和阳辅穴。
足临泣穴位置:第四脚趾和小脚趾之间缝的终点,取穴方法是将手指从第四脚趾和小脚趾之间的缝向脚背方向推,推到有骨头的边缘时就是足临泣穴。
阳辅穴位置:在小腿的外侧,脚外踝关节上方四寸的位置。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预防春天感冒和花粉过敏症的小秘方:按揉迎香穴。
迎香穴的位置在鼻翼外缘的中点旁。早上起床,先把双手搓热,用大拇指的掌侧或大鱼际上下按揉迎香穴,每日按揉50至200下,长期坚持可以预防感冒,对鼻炎也有辅助的治疗作用。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用热手按揉,冰冷的手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稿件内容由东北网新闻频道制作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转发或镜像,违者必究。
春捂到底“捂”多久
“捂”多久最好呢?一般情况下,立春后最短也要捂10天—15天。这是因为虽然立春代表春天的来临,但冬季的低温并不会立刻回升,需要至少10天—15天的过渡时间。在这期间,气温变化较大,如果过早脱掉棉衣,头部、下肢、手部、咽喉等都很容易在一冷一热的气温变化中,因为不适应而受寒,从而导致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日照温度在15℃-20℃时,人们可适当减少穿衣。
“春捂”应该注意哪些
1.衣服要递减
当冬季向春季转换时,人体防卫体系处于“冬眠”初醒之际,因此这一阶段不能急于一下子脱掉衣物,而应一件一件地脱,并根据不同体质,因人而异。
2.“春捂”应“下厚上薄”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与劳动实践中认识到,寒多自下而生,因此中国古代养生家提出了春令衣着宜“下厚上薄”的主张,《老老恒言》也有“春冻未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之说,既养阳又收阴,与自然气候变化协调一致,可谓“天人相应”。这也与现代医学所认为的人体下部血液循环较上部为差,易受寒冷侵袭的观点相吻合。所以,春天还是以遵循“下厚上薄”为好。
3.“春捂”要有度
“捂”带有一点热的意思,也就是说衣服仍应适当多穿一些。由于春风比冬风柔和很多,因此可以选择一些宽松的款式,既挡风,又透气。但绝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如果衣服穿得很多甚至“捂”出了汗,冷风一吹反易着凉“伤风”。一般来说,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超过15℃就要脱掉棉衣,否则就会超出身体的耐热限度,体温调节中枢就会适应不了,对健康不利。特别是对婴幼儿来说,过度春捂容易使婴幼儿出现“过暖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高热、抽搐、大量水样或血水样腹泻、吐奶,严重者可能发生昏迷、休克甚至死亡。这是由于婴幼儿新陈代谢旺盛,产热量高,如果“捂”过了头,就易诱发中暑。
4.春捂要看当地气象指数
春季何时该捂,必须根据天气而定。一般说,春季早晚气温较低,可适当捂一会儿。而晴日的中午,气温一般都在10℃以上,此时便可适当减衣。只有当白昼气温达到20℃以上,且比较稳定,这时,肌体经过数周的调节,已经逐步适应了节气的变化,即便穿得单薄些也不至于患病。
5.春捂重在下半身
初春季节,因着凉而患病的人很多,其祸根皆因“冷落”了下半身,而引发季节病或旧病复发,尤其是妇科,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病患者明显增多。每年冬去春来因爱美而受凉致病的女性急剧增加;下腹胀痛、月经不调、出血淋漓不尽者大有人在。这都是要“风度”不要“温度”而造成的恶果。所以,为了您的健康,春天还是捂住下身为好。
6.春捂也要锻炼
中医认为,防病如御敌。春捂只是被动防御。要想防疾健身,还必须从春天开始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同时,还要讲究科学饮食和起居。饮食上要注意调养肝气去春火,应该多吃甘淡食物,如黑米、豆类及其制品;蔬菜有菠菜、韭菜、芹菜、油菜和胡萝卜等;果品有栗子、红枣、枸杞和菠萝等。除了春捂有度与药食调理外,还需调养精神,制怒养肝,以防春火萌动。
稿件内容由东北网新闻频道制作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转发或镜像,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