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哈尔滨
搜 索
哈尔滨市警方披露四类诈骗手段 老年人最易“中招”
2016-02-27 11:19:51 来源:生活报  作者:李明哲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生活报2月27日讯 近年来,有很多诈骗犯罪针对老年人而来,骗子以“健康”、“亲情”、“发财”、“恐吓”等为诱饵实施诈骗。记者从哈市公安部门了解到,在2015年哈市全年的电信诈骗案件中,约有3成受害者是50岁以上的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26日,哈市警方总结出最易让老年人上当的4种诈骗手法,并教给大家防骗妙招。

  案例一:电话诈骗

  为证儿子清白

  给“警察”汇去15万

  哈市61岁的赵大娘平时独自居住,17日,她接到电话:“我是北京警方,你儿子的银行账户涉及洗钱,需接受调查。”见赵大娘不信,对方又说:“你儿子怕出事才躲回家过年的,想要证明他的清白,你可以把银行存款转到安全账户。等查清后,我们把钱全退回来。”第二天上午,“警察”再次来电,为了帮儿子洗脱“嫌疑”,赵大娘独自到银行,把15万元转到对方提供的“安全账户”。后来,“警察”的电话一直无人接听。

  骗术分析:骗子通常冒充“公检法”人员,以本人或子女银行卡涉嫌洗钱等由头,一步步将老年人诱进圈套,最终实现骗钱目的。

  防骗妙招:若拿不定主意,就给亲友打电话。如果对方提到“转账”或“汇款”,那一定是骗局,应立即报警。

  案例二:网络诈骗轻信网络代炒股30万被骗光

  苏阿姨是个老股民,去年12月的一天她在家上网,屏幕上突然跳出一家证券公司的网页,上面写着可以代理炒股,每个月有10%盈利。苏阿姨打电话给对方,对方自称是“天空财经网”的业务员,并称有内幕消息,可以带她一起做股票,还免费为苏阿姨推荐一只股票。苏阿姨买入后,第二天果然大涨,她便答应对方为其代理炒股。第一次转给对方5万元,没几天就收到3000元收益。后来,苏阿姨又分三次汇了25万元。可当她再打电话询问收益时,对方却关机了。

  骗局分析:骗子前期收到股民小部分资金后,会给股民一点甜头,然后通过代理炒股、帮助选股票付酬劳、缴纳“收益分成保证金”等借口,让股民加大投入,再瞬间消失。

  防骗妙招:不要理睬网上所谓帮你赚大钱的信息和来历不明的荐股电话,遇到这类事情,多和亲友沟通再做决断。

  案例三:街头诈骗为给儿女消灾被忽悠走1万块

  去年6月份,62岁的李大爷去早市买菜,一名外地口音的女子上来问路,说想到附近找位老神医。好奇心驱使,李大爷按照女子提供的地址来到附近一栋居民楼内。进屋后,“老神医”说李大爷面色灰暗,儿女恐有血光之灾,他这里有种“神药”能免除灾祸。李大爷赶紧回家取出1万块钱装进袋子,并交给“老神医”“施法”。“神医”说,他在里面放了一盒药,但是袋子不能打开,否则功就散了。回家后,老人打开袋子,发现1万块钱不见了,而里面的药只不过是普通的感冒药。

  骗术分析:这类街头诈骗偏爱“落单”的老年人,按照预先写好的剧本获取老人的信任,最后利用老年人恐惧灾祸、牵挂儿女的心理骗钱。

  防骗妙招:任凭骗子说得天花乱坠,只要牢记一点:不要轻信陌生人,遇事多和儿女商量。

  案例四:交友诈骗

  以为遇到真爱汇25万被骗婚

  今年72岁的孙大爷,老伴去世多年。由于子女都在外地,孩子们就在一交友网站上给父亲注册了账号。去年11月,一名女子打来电话称愿意跟孙大爷相亲,但她不在哈市,只能视频见面。该女子自称李玲(化名),今年61岁,老伴病逝两年。孙大爷见对方诚恳,而且两人很聊得来,便确定了关系。随后,李玲先以儿子生病急需用钱为由骗走孙大爷15万元,后来又说结婚需要彩礼钱等,又向老人要了10万块。当孙大爷在家等着这位后老伴时,对方的电话打不通了。

  骗局分析:老年人尤其是单身老人,情感和心理防线都比较脆弱,一旦遇到谈得来的人,很容易信任对方,进而被骗。

  防骗妙招:老人不要因为自己情感不顺,就轻易相信别人表达的爱意。不轻易借钱给刚相识的朋友,遇事多与家人商量。

责任编辑:张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