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2月28日讯 在哈尔滨老道外巴洛克街区,除改造后的中华巴洛克街区外,仅存的这几片老屋中,来来往往的都是租客,从各处汇聚于此的原因只有一个,这里条件落后,但租金便宜。也许随着老街的保护改造,租客们会慢慢消逝,但他们现在仍然存在着,也融入了这片老街,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记录哈尔滨历史的道外老巴洛克街区,近年备受关注。许多老哈尔滨人茶余饭后来这里闲庭漫步、品头论足。那残破的楼宇、颤巍巍的楼梯,都成了他们眼中的闪光点,但对于居住在这些昏暗、潮湿老屋中的人来说,这些闪光点却是他们生活中的麻烦。充满浓情与回忆的巴洛克街区,承载着哈尔滨人的历史。今天走进这些老屋探访,这里的房主大多早早离开这里,剩下的多是蜷曲在这里的租客,面对镜头他们大多不愿透露姓名,有的甚至选择回避。也许是巴洛克的光鲜衬映下,造成他们内心的失衡,也许是他们不愿面对生活中真实的窘境。他们只是在这里默默地活着。
门廊紧锁的道外北头道街31号院,胡同那辆破旧的自行车还在,厚厚的灰尘告诉我曾经熟络的车主已不知去向。行走在靖宇街上,两旁的建筑还是那样的吸引眼球,与南二道街新街区成片的红灯笼相比,北二道街在阳光下的窄路却是有些阴暗。
隐约的劈柴声为我引着路,仓库旁的门洞内围着围裙、怪异打扮的男人闷头挥斧劈柈子,没有抬头看我一眼。走进大院沿着楼梯上去,一幅手写的春联很醒目,楼下接水男子的一句“文化人干活呢?”才知道这对联出自挥舞斧子的男子之手。下去搭讪聊起天来,他从始至终不愿意说出姓名。三年前,他孤身一人从外地来到哈尔滨打工。白天打工,晚上就在这老屋里睡觉,房租每个月200多元。取暖做饭要生火,煤块有些奢侈,更多的是靠木头柈子。对于巴洛克式的老房子而言,倒是冬暖夏凉,冬天用火烘一烘就上了温度。租住在这里因为工作单位就在附近,节省时间,我觉得更重要还是省钱。二楼三户人家,只有他一个人住在其中一间房。男子说:“工作之余,喜欢写写书法。”
住在一楼的老人是位地道的老道外人,在街对面的商家打工兼职做厨师,在这里租个屋子烧水做饭。当年他下乡时在密山,离我老家不远,有些渊源,他特地邀请我进屋坐会儿。只有一个屋的老房子布置得非常简单,小火炉上烧着热水,屋顶上挂着各式食材。聊天中,他滔滔不绝地谈起当年下乡的地方,怀念着过去,说着说着,他点燃一支烟,陷入失神的沉默中。如今,原来的工作单位化工厂已经黄了,一个月只有1000多块钱的收入,他还要继续出来打工养活家。他说,他最喜爱四十年前的这片巴洛克街区,有老哈尔滨的味道,现在的熟人都不在了,租住的大部分都是外来人。离开前,还叮嘱我去旁边大院看看,说那里的历史更多。在默许下我给他照了几张照片,姓名却死活不说。
旁边不远大院内铺满刺眼的阳光,让人在宽敞明亮中找寻老建筑曾经的气度。一楼角落里,一名靠开港田谋生的女人在寒天中冲洗着车子。她说:“年过去了,这几天活会好起来。”她不愿透露姓名,甚至不愿直面镜头,我只好在二楼前拍下她的身影。画面中她身后的红色车顶就是她的港田车,是她一家的生活来源。“每天就在家周围,也不往远去,能混口饭吃。”女人说。外面的人来巴洛克溜达儿,看的是历史是过去,而她生活在其中,只是希望生活能变好。
大院二楼住的老孙今年已经63岁了,我也终于碰到一个愿意告诉我姓氏的租客。他在开发区的滑雪场当更夫,也不知道还能干多久,雪化了就得回家了。他记事起便住在老巴洛克街区,不过,后来动迁,没有钱回迁,便卖了房号,现在变成了租客。看着曾经的朋友住着新房子,他也只剩下感叹。“外面好房子租金太贵只能选这里,便宜还熟悉。”老孙说,“这房子里的地板与墙面都没有动过,都是当年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烧烧火就暖和。现在的房子找不到这么结实的了。至于将来,等有一天挣够钱再想办法换地方吧。”老孙说到将来时,让人感觉底气不是很足。
我走到北三道街市场,想看看54号院内,我曾经采访过的三个年轻人和一位中年大叔,结果他们原来的住屋都上着锁。临街的商铺女主人如今将这大院内部变成她的小货仓,不时的来回取送货品。她说:“现在很多市场的商家租下这些老房子当仓库,省钱便宜,这些租客经常换来换去的,这里留不住人,谁不想过好点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