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大庆
搜 索
全民共享“绿色福利” 大庆盐碱地上崛起国家园林城市
2016-03-04 10:34:03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李飞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3月4日讯 1月15日,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2015年国家园林城市名单,大庆市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这是继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之后,“绿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北国温泉之乡”获得的又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

 

  大庆是因油而生、因油而兴的矿区型城市。1959年发现油田,1979年建市,全市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240.88平方公里。大庆综合实力位列全国地级城市第11位,可持续发展能力位居全国资源型城市前列。

  近年来,大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始终把生态修复、治理、保护与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和民生保障统筹安排、协调推进。2012年,大庆市提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全市上下统一思想,全力攻坚,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确立了三年行动计划,建立持续投入、定期巡检、整改验收和考核通报等推进机制,着力建设“生态、自然、现代、宜居”城市,在盐碱地上打造“绿色福利”全民共享的“大庆样本”。通过国家园林城创建,大庆环境面貌、功能设施、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4%,绿化覆盖率达到45.4%,综合管理、绿地建设、建设管控、生态环境、节能减排、市政设施、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8大类,城市园林绿化科研能力、公众对城市园林绿化的满意率、万人拥有综合公园指数、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城市道路绿地达标率、林荫停车场推广率、公园管理规范化率、年空气污染指数、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城市湿地资源保护、节能建筑比例、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道路完好率、社区配套设施建设等64项指标均达到了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整体布局城乡生态建设

  根据大庆卫星城市、组群组团特点,更加注重城市的统一性、功能性和协调性,统筹把握生态建设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当中的主体作用,努力形成系统完善的城市规划控制与监管体系。

  建设核心区。重点把东、西两大城区作为全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和核心,充分体现现代都市特色风格。老居住区,实施“百区”改造工程,注重细部环境治理改造,全面增强绿化管护能力,保证居住环境整洁有序、秩序井然,全市老居住区绿地率达到25%以上;新居住区,注重高标准绿化配套建设,突出绿化品种搭配和层次景观,小区绿地率达到30%以上;公共部位,更加注重生态景观、人居环境的大气亲和,适当赋予公园、广场、湖泊等区域景观文化内涵,全面提升生态品质,打造更多的地标式景点景区,建设改造公园绿地29处,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5平方米。

  建设屏障带。自2001年开始,针对过去大庆风沙大的生态实际,举全市之力实施了堵“西北风口”工程,持续推进治沙造林、农田草原防护林建设,稳步扩大治理规模、提高治理实效,全市林地规模逐年扩大。特别是在西部沙化区域建成了两条基本平行的绿色屏障,一是杜尔伯特“西北风口”区域,长89.8公里、宽5-25公里;二是市区西部,长70多公里、宽10-20公里。截至2014年底,大庆人工林面积已经达到399.8万亩,森林覆盖率为12.5%。大庆风沙问题得到有效遏制,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8天。

  建设连接线。全力推进“东移北扩、南进西拓”发展战略,重点对连接东、西城区的油田生产区进行大规模绿化美化,通过生态景观建设缩短城区空间,打造城区间生态绿色长廊。先后实施了中三路、北一路、北二路、南一路、南二路和大广路机场段等10条绿色廊带建设工程,建设绿带总长200余公里、绿化最大宽度达到300多米。通过梯田截水、稻田育苇等方法,有效治理湖泡周边盐碱地,改善湖泡周边生态环境,恢复湿地面积737.7公顷,形成了城区之间高处植树、低处蓄水、过渡地带自繁草苇的连接布局。

  建设湖边城。发挥大庆天然百湖的特有资源优势,突出绿带相连、城在绿中、城湖相伴的生态建设格局,着力打造湖、城、绿三者协调统一、相得益彰、深度融合的滨水城市景观特色。坚持依湖建城、沿湖建园理念,先后依附黎明湖、三永湖、兰德湖、滨洲湖建成祥阁花园、瀚城国际、米兰小镇、格林小镇等11个居住小区,并在湖边建设了黎明公园、三永广场、滨洲公园等5个休闲娱乐场所,实现了湖在城中,城在绿中,蓝天、碧水、绿地、公园相互辉映的现代生态小区。


 

  “五大工程”优化生态系统

  坚持改善生态环境、大幅增加城市绿量,持续实施植树、复草、治水、净气、降噪“五大工程”,城市宜居、宜业和宜游的吸引力持续提高。

  规模植树。坚持整体公园化、局部景观化、重点活力化,着力打造绿色美丽大庆。重点对城市出入口、沿街沿路、公园广场、湖泊周边等主要节点和区域进行绿化美化,规模建设城市森林和片状森林。建设创业大道、世纪大道道路绿化及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近百个绿化工程。自2012年以来,植树1200万株,新建、改建绿地4126公顷,市区绿地达到2.2万公顷,建成区绿地面积达到9890公顷。同时,在不断增绿的基础上,注重绿化品味提升,开展“百景建设”、“立体彩化”、“果树进社区”等提档工程,全市174处居住区、单位庭院被评为省级花园式单位,园林景点建设超过200处。

  多元复草。坚持保护优先、建治并重、合理利用原则,通过实施草原禁牧,强化草原灾害防治,严厉打击、依法查处破坏草原、违法占用草原案件。特别是加强草原“三化”治理,有效遏制了草原退化、碱化、沙化势头,草原生态环境得到基本恢复。自2012年以来,改良草原34万亩,新建人工草地18万亩,累计治理“三化”草原52万亩,占全市“三化”草原总面积的20%。种植优质苜蓿16万亩,恢复油田植被2000公顷,确保了草原资源良性循环和合理有序利用。

  综合治水。积极倡导“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重点是活化水资源、做足水文章,规划启动河湖连通一期建设工程,对黎明湖、三永湖、滨洲湖等10个湖泊水系实现全部连通。相继完成黎明湖、萨北湖和明湖等19个湖泊的综合整治,建设成为兼具景观休闲、防洪排涝、生态自然的城市水系。实施东城水库、大庆水库和红旗水库等3个水源地保护工程,配套完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综合处理设施,达到省政府关于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控制要求。改善大湿地、治理水环境,增加引嫩工程水源补给,通过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文化公园建设,确保了湿地水质清澈、环境优宜。

  深度净气。强化工业大气污染防治,加快推进石化、电力、供热等大气污染重点行业锅炉烟气治理、设施提标改造及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减少废气排放;实施主城区高污染燃料禁燃,划定不低于建成区面积80%的禁燃区;加大燃煤小锅炉淘汰力度,提高淘汰标准,城市建成区淘汰20吨/小时以下的燃煤锅炉,其他地区淘汰10吨/小时以下的燃煤锅炉;进一步加大黄标车限行、禁行力度。在热电厂发电机组和20吨/小时以上锅炉增设脱硫脱硝系统,确保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PM2.5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或优良水平。

  持续降噪。主要是规范治理交通、建筑、娱乐场所等城市噪音,实施小区宁静工程。对于交通噪音,由公安部门牵头,采取设置声音屏障、隔声隧道、绿化带等方式,保护城市敏感目标。对于建筑工地噪声,由建设主管部门牵头,控制施工时间,限制高噪声建筑机械夜间施工,高噪音材料采用预制工厂加工。对于文化娱乐场所,由环保部门购置专业设备进行实时监测,发现问题及时治理,保证噪声敏感区、噪声功能区达标。


 

  科学规划建设市政设施

  突出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为载体,坚持当前急需、长远管用原则,科学规划市政设施网络结构,健全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优化主干路网。重点是延伸断头路、打通瓶颈路、升级城区路。自2012年以来,全市共投资116.4亿元,新建改建城市道路197条、长度672.4公里。目前,全市城市道路总里程2500多公里,总面积3500多万平方米,城市道路网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14.8公里,人均道路面积24.9平方米,“两环、五纵、四横”的路网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城市道路完好率达到98.1%,城市主干道平峰期平均车速56.4公里/小时,实现东、西主城区30公里路程驱车仅需20分钟即可通达。

  完善环卫设施。自2012年以来,新建和改造垃圾场2座,总设计日处理能力为1150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建设垃圾中转站32座,总日转运能力为1400吨,服务范围覆盖城区7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实现了日产日清,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建成大庆市东城污水处理厂、大同区污水处理厂,发挥市带县作用,支持和帮助肇州、肇源、林甸和杜蒙4个县集中统一建设污水处理厂,大庆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4.5%,回用率52.6%。

  推进集中供热。全市共有供热企业35家、供热管网6369公里、换热站460座,市区供热总面积8252万平方米,集中供热总面积696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4.3%。推广住宅热计量面积1502万平方米,住宅计量收费比例达到35.1%。自2012年以来,实施华能热电联产、大唐锅炉房和北城锅炉房等5座集中热源建设,市区增加集中供热能力3080万平方米,能够保障未来城市开发建设1000万平方米用热需要。

  普及燃气利用。秉承便民、惠民、利民原则,深入推进民用天然气入户工程,三年新增管道天然气用户9.4万户,民用天然气入户数量突破55万户,市区管道天然气入户率达到95%。开展老居住区燃气安全隐患整治工程,完成万宝、利民苑等13个小区燃气老旧管网改造,保障了燃气管网运行安全。同时,根据绿色环保发展方向,利用大庆气源优势,推进车用天然气的普及利用,市区运行加气母站3座,加气子站30座,保障4.2万台车辆使用绿色燃料,有效缓解了汽车加气难问题。

  地企合作共建美丽家园

  结合大庆工矿型城市特点,发挥中直企业承担社会职能优势,坚持“发展共谋、城乡共建、责任共担、稳定共抓”地企合作方针,共同在机制、体制和投入等方面加大推进力度。

  健全机制。大庆市委、市政府与石油石化大企业共同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每年定期召开规委会,确定年度地企发展战略和产业、城建、民生等重点建设项目。建立地企协调会议制度,不定期召开主要领导参加的重大事项协商会议,共同研究解决项目在规划立项、土地环评和用电用水等方面需要相互支持的事项。对于临时急需商讨的事项,采取一事一议方式,随时召开高层领导协调会议,及早研究解决相关问题。

  加大投入。围绕城市建设发展特别是园林城市创建,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资金充足。市、区两级政府每年列支专项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及养护,石油石化大企业也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承担辖区内的社会职能。自2012年以来,地企共同投入91.8亿元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推进路桥工程、老区改造和城区绿化美化。同时,积极探索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目前已完成大庆市污泥处理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等项目建设,正在组织实施光明污水处理厂、餐厨废弃物处理厂等项目的选址启动和建设。

  联合管理。注重强化驻庆中省直大企业的社会管理职能,地企合力共建、共管、共享美丽家园。结合大庆实际,在原有“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大企业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理念,充分调动大企业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积极性,确保和谐共建,凸显地企合力。同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信息发布渠道,宣传城市建设、管理理念,特别是在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期间,着力宣传创建理念、创建目标和预期成果,形成全民参与、合力共管的良好氛围。

  新闻链接

  堵“西北风口”工程

  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地处科尔沁沙地边缘,是全国90个完整沙区县之一。境内八大沙地、两大荒坡,统称“西北风口”。2002年春,处在“西北风口”上的程地房子屯耕地被风沙整体埋没,32户、109口人被迫整体搬迁。自2001年开始,大庆举全市之力实施堵“西北风口”工程,持续推进治沙造林、农田草原防护林建设。先后开展了11次大规模治沙造林战役,投入14万余人次、9500万元,造林57.6万亩,筑起一道长近90公里、宽5公里至25公里的绿色屏障。目前工程接近尾声。杜尔伯特荣获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30年突出贡献单位、国家生态示范区。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王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