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7日讯(张树永 记者 付巍)在2016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探索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未来五年,全国种植业将有较大幅度的结构性调整。全国人大代表、穆棱市大地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肥料配方师高春艳建议,我国应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耕地休耕制度,通过科学的土地休耕等多种耕地保护与养护措施,轮流反复的休耕,最终实现中国未来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土地是宝贵的农业生产资源,但当前我国的农业生产却存在着耕地过度利用,不重视养护等问题,主要包括耕作粗放,土层变薄、施用有机肥逐年减少,化肥大量使用造成农民种地不养地,土壤质量和有机质含量普遍下降,就是地越种越瘠薄,特别是一些坡耕地和中低产田表现尤为突出。
高春艳代表举例说,以中国黑土区为例,它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90个市县区,总面积约3523.3万公顷,黑土层厚度在20厘米到100厘米之间。调查资料表明,开垦六七十年的坡耕地,黑土层厚度一般都由开垦初期的80厘米到100厘米,减少到现在的20厘米到30厘米,土壤有机质含量由12%下降到1%至2%,地力明显下降。
就如何保持土地持久产出,高春艳建议,应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耕地休耕制度,确定适度的休耕比例和适当的休耕年限。对土壤积薄,易受自然灾害侵袭,易发生水土流失,低洼内涝耕地优先实施休耕,并且由国家偿付土地租金并给予植被覆盖投入补助,通过科学的土地休耕等多种耕地保护与养护措施,轮流反复的休耕,最终实现中国未来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同时,还要加大对有效耕地的养护投入”。高春艳说,通过对耕地的深翻深松,增施有机肥、秸秆科学还田、绿肥秸秆替代化肥等综合措施加大科学立项投入,提升耕地质量;通过天敌保护、合理轮作替代化学防治,用少耕休耕替代翻耕等有效办法养护耕地,提升耕地的生产潜能,变藏粮于仓为藏粮于地。
高春艳还建议,粮食仓储补贴和休耕补贴并举,实现粮补和地补相结合。通过科学适度的减少粮食生产面积,降低秸秆的产出量,把政府用于粮补和秸秆利用的补贴经费变成养地支出,使土地重新焕发生机,最终实现藏粮于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