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探寻北广场的N个传说 教堂暗藏通向哈站密道?
2016-03-09 10:28:48 来源:生活报  作者:姜辉 李国玉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生活报3月9日讯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满载着哈尔滨人记忆的百年哈站即将改造,哈尔滨这座铁路“运”来的城市将再次踏上发展高速路。本次改造将首次打开哈站北大门,被钢筋水泥遮挡在城市中心的哈站北这块三角地将露出它的神秘妆容。圣•伊维尔教堂、哈机务段、“亚斯里”孤儿院、工厂胡同老楼群,这些老哈尔滨人灵魂深处的记忆将随着改造重新被唤醒。这些古朴、斑驳的老建筑,在不太引人注目的角落里,还有一些神秘和不为人熟知的故事、传说。近日,本报记者遍寻这片区域的老居民、租房客、管理者、专家学者以及未来的建设和规划者。今起本报将用8个版面、三大部分的报道,为读者还原一个真实、丰润的哈尔滨站北区域。

  初春的哈尔滨,风中荡着淡淡的寒味,在暖阳的映射下,哈站候车室上方的大钟愈发古朴庄重。118年前,沙俄铁路考察队第四班员工希特勒夫斯基技师,率领20名职工和50名哥萨克士兵来到田家烧锅(今哈市香坊区域)大车店,将中东铁路建设工程局设在这里,哈尔滨有了第一座正式火车站(现在的香坊站)。随着中东铁路建设工程局迁至秦家岗(今哈站区域),1904年,哈尔滨老火车站新站舍投用。百余年来,哈尔滨火车站几经修复、改建,但神秘的北大门一直紧闭,留下了许多故事和传说。如今,哈站终于要打开北大门,那些掩埋的历史又重新浮现。

  圣•伊维尔教堂暗藏哈站北出口密道?

  1日午后,怀着雀跃的心情,记者来到哈市道里区霁虹街工厂胡同,探寻密道的传说。圣•伊维尔教堂矗立在胡同尽头,斑驳的红砖、脱落的壁画都在述说着沧桑。

  家住工厂胡同的70多岁的赵清河正绕着教堂散步,“10多年了,每天我都来转10圈。”“以前很多老邻居说,教堂后门附近那个凹陷的地方是个暗道入口。最初大家以为那是教堂地下室的应急出口,后来几个年轻人把入口的石盖搬开了,竟发现一条黑黢黢的小路,窄窄的,仅容一人行走,几个年轻人壮着胆钻了进去。”赵清河说,当时他们走了八九分钟也没看到地下室,里面阴森寒冷、漆黑一片,墙壁摸上去湿漉漉的,都有点慌了,赶紧退了出来。“出来后,这几个年轻人按方向判断,地道应该是从北部通往哈站的。”

  记者绕着教堂仔细查找,却没有发现那个神秘的凹陷,询问附近居民才得知,上世纪70年代,这个暗道口已被填埋,踪迹难寻。

  黑龙江省哈尔滨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述笑告诉记者,没发现有史料记载圣•伊维尔教堂修建暗道直通哈站,估计传言的暗道是教堂的地窖。“到1937年,哈尔滨已有50多座教堂,很多东正教堂都修建地窖,圣•伊维尔教堂也不例外。教堂四周埋葬了许多当年沙俄官兵的尸体,赵清河所说的凹陷处,可能是沙俄士兵遗体被俄方移走后留下的坑。”

  哈机务段的小门是哈站北出入口?

  哈尔滨的老铁路工人总会谈起哈机务段那个神秘的小门,记者循迹而来。“大爷,这个门里是哈机务段吗?里面有门直通哈站吗?”2日,记者来到道里区抚顺街人才市场对面的哈机务段,一个充满老哈尔滨人记忆的地方。

  “这个门里就是哈机务段,门口岗亭里有保安看着,平时没见有人出入”。今年70多岁的杨德胜是一名退休铁路工人,住抚顺街近40年了。“以前有铁路线从铁门里出来直通现在爱建那头,非常热闹,现在门口还有一段铁轨直通院内,院里确实有个小门能进入哈站,但只有铁路职工能进去。”“我小时候常溜进去玩,是有个小门,附近居民以前也有偷偷进去的,因为近啊,直接就能到站台。”在抚顺街长大的30多岁的刘先生说。

  从机务段院里出来的一名铁路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一些部门到别处办公了,院子里禁止任何人进入。里面确实有个小门能进入哈站,但不能算是哈站北出口,不允许乘客出入,大多数铁路职工现在也都从哈站南广场那头进站,极少数情况下才会把小门打开。

  哈尔滨第一座教堂就建在哈站北区域?

  关于哈站北的传言还有很多,哈尔滨规划展览馆工作人员黄硕认为,哈尔滨第一个教堂应该建在哈站北广场区域,拆了之后才建的圣•伊维尔教堂。

  据说,当时确定哈尔滨站(当时叫秦家岗站)位置后,俄国人就开始在现在的哈站北广场位置搭建教堂,可能比圣•伊维尔教堂更靠近哈站。教堂是木制简易教堂,直到圣•尼古拉教堂1900年建成后才被拆除。

  为证实这一说法,记者再次来到工厂胡同,附近居民说,圣•伊维尔教堂周边最早都是树林和平房,现在基本变成了企业、住宅区,原来的痕迹很难找到。

  哈站北广场的传说很多已无法考证,但圣•伊维尔教堂和“亚斯里”孤儿院还能通过现存建筑窥视到原貌。圣•伊维尔教堂为何要建在这里?它曾有几个洋葱头?“亚斯里”孤儿院为何保存如此完好?门前的马塞克镶嵌画为何历经百年仍鲜艳如昔?

责任编辑:张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