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龙江代表委员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 用高工资高福利留住龙江人才
2016-03-10 13:55:30 来源:生活报  作者:张立 李国玉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生活报3月10日讯 “我是做教育工作的,与往年建议教育本身不同,我这次关注的是我们培养的人才都哪儿去了?”9日,全国人大代表、黑河市黑河小学校长费聿玲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她此次带来了尽快破解龙江人口和人才外流问题的建议,希望国家出台支持边远地区的人才政策,留住人才。

  费聿玲说,近些年,我国一些省份出现了人口增长缓慢,人才大量外流的情况。原因主要涉及三方面,一是工业和服务业等产业发育不足,就业渠道狭窄,岗位相应较少,工资待遇等相对较低;二是缺少特殊鼓励政策,人才难留住,一些高级职称人才,因为大中城市工作条件好、待遇好,还给解决住房、户口等而选择离开;最后一点就是环境影响,例如我省地处高纬高寒地区,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气候严寒,发展成本高。

  采访中,费聿玲也对此提出破解方法,建议国家对我省及全国边境地区的城市人口安全提升为国家战略,给予特殊支持,实施边境地区高工资福利政策。同时,国家要完善人口政策,对到边境地区工作、就业、创业的各类人才和高校毕业生,从工资、福利、住房、子女高考和入伍等方面制定特殊鼓励政策,并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方式给予支持。

  此外,呼吁建立“人口安全预警机制”,确保边境地区人口均衡发展,并鼓励现有高校兴办就业率高、具备地方优势的高等教育专业,各大高校与边境高校联合办学或到边境城市设立分校、分院,支持发展具有口岸和区域特色职业教育,以教育带动人口集聚。

  全国政协常委何小平:

  建学生体育档案供升学就业参考

  “现在青少年的胸围越来越宽,肺活量却越来越小;身材越来越高,跑得却越来越慢;体重越来越大,力量却越来越小;智力开发越来越多,灵敏素质却越来越弱……”全国政协常委何小平说,现在家长最关心的就是学习成绩,电脑、电视、手机、网络、私家车的普及,使孩子们的健康已经受到伤害,迫切需要重视和改变了。

  何小平委员说,2010年中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显示,与1985年相比,大中小学生整体身体素质25年来一直在下降,力量、速度、爆发力以及耐力等各项指标全面下滑。在全国中小学中,近视眼和肥胖的比例仍不断上升,更可怕的是这种情况依然还在延续。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体质不强,何谈栋梁?”对此,何小平委员建议:

  首先,国家应该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大中小学的体育评价体系,分项目分级别逐级予以考核并颁发相应证明,以此推动学校体育机制改革,不断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并为国家运动员选拔提供广泛的人才基础。

  其次,从小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一份体育档案,从小到老,参加过什么样的体育社团,每一项运动所取得的成绩都一一记录在案,并在升学、就业、提职、评优等方面予以参考。

  此外,从社区到单位,从小学到大学,都要营造一种从事体育运动,增强人们体质的良好氛围。政府应该增加在这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多建造一些免费的体育运动场所,多提供一些体育运动器材,同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在民众中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组建群众性的体育社团等,将人们在电视、电脑、手机上的注意力转移到体育运动上来。


 

  全国政协委员陶夏新:

  建电力外输通道把龙江电送出去

  “都说黑龙江有资源,可只有资源外运才能变成收入,才能促进老工业基地转型。”采访中,来自我省的全国政协委员陶夏新表示。

  陶夏新告诉记者,黑龙江省2015年电力装机达到2600多万千瓦,但实际情况是火电和相应的风电送不出去,形成了“窝电”,影响了能源工业的发展和经济潜力的释放。因为线路输送能力有限,他建议规划建设以黑龙江为起点的±800千伏直流或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输电线路,直接向华北地区长距离送电,把黑龙江资源输送到需要的地方去。

  另外,陶夏新说:“大家都知道要想富先修路,老东北转型升级,黑龙江的公路密度偏低问题也要解决。”他介绍说,我省公路网密度仅35.8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国排第26位。而且整体技术等级明显偏低,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仅为50%,一些路段路况较差。有约1/3的农村公路路面宽度仅3.5米,有3000多个撤并建制村未实现通畅,无法满足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需要。

  陶夏新建议,在“十三五”规划中比照西部政策,提高公路建设项目中央车购税补助标准,适当增加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补贴切块规模,为“一路一带”中蒙俄走廊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全国政协委员马立群:

  “医养融合”应延伸进社区、家庭

  “每年我国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年增长率在4%以上,其中有近一半老年人都患有慢性病。但目前的养老体系又非常脆弱,应该完善医养融合体系,扩大医保等使用范围,让老年人生活更有保障。”马立群委员说,如何更好地实现“医养融合”必须要引起足够重视。

  马立群说,为解决老年人对医疗的需求,“医养融合”概念开始出现,老人在养老院接受医疗服务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享受医保待遇,以及哪些医疗服务可以纳入医保范畴,对于“医养融合”的推进起着根本性的决定作用。可一旦患者达到一定数量,医院积极性会下降,会阻碍养老机构老人获取医疗服务的途径。

  同时,一些问责条款使得养老机构很保守,在关键时刻采取不作为方式来逃避责任。这反而延误了病情,使老年人享受到的医疗服务得不到保障。此外,人力资源不足和管理困难,也是一个难题。

  为此,马立群委员建议,首先要帮助养老机构搭建一个可以寻找和整合医疗资源的途径,这个平台的搭建需要卫生部门与民政部门通力合作,提出相应的激励机制,如服务于当地养老机构的医疗机构在年终考评、在医保额度等方面要有所支持。

  另外一个重点就是合理确定医保支付方式。扩大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的医保支付范围,扩大药品选择机会,使其在医疗资源使用上有更大的自主权。在医保支付方式上采取“按人计费”方式,直接向“医养融合”养老机构提供资金,实现增加供给的目的。还可以考虑与社区卫生服务和家庭医生制度衔接起来,居家或社区养老的老年人同样也可以获得“医养融合”的服务。

  同时还需要对接社区分转诊制度,将“医养融合”的病前的疾病预防阶段、病中的便捷就医阶段、病后的康复护理阶段等不同阶段分层管理,逐层负责,明确风险管理责任,使老年人在不同阶段得到应有的照料和医疗,规避医疗风险。并采取激励医务工作人员的方式保证所需人才。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王辉

【专题】行进中国,“十三五”开局之年——2016全国两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