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春龙节中的冰城老手艺人
2016-03-11 10:48:11 来源:生活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生活报3月11日讯 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万物此时真正苏醒,春来了。这一天祈龙赐福,东北人用“剃龙头”“啃猪头”的习俗,来祈福一年的好彩头。

  冰城哈尔滨的“二月二”,理发店和熟食店肯定是人气最旺的地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的品味也随之渐渐提升,但是,仍有不少人依旧怀念那些离我们渐行渐远的老手艺。孔雀美发厅、老杨头猪头肉可谓是响当当的老店,他们靠的就是老手艺,才能在冰城扎根几十年。10日,这两家老店迎来了最繁忙的一天,记者在这里感受了浓浓的节日氛围。

  孔雀美发厅:坚守着老哈心目中的“孔雀”形象

  孔雀美发厅,哈尔滨一代人的记忆,当年的年轻人在这里满足了自己的爱美之心。从1956年开店归属国有,到2013年9月经历过一次拆迁,走过半个世纪的美发厅依旧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如今,孔雀美发厅“藏身”在道里区地段街上的一处居民区内,虽然“藏”得深,但农历二月初二这天仍有很多人找到它,剃个龙头讨个彩头。

  如今,孔雀美发厅的经营者是66岁的耿东来。正午,店内已经排了好几位顾客等候老师傅“出场”。耿东来拿起电推子准备给顾客理发。记者发现,屋内的装修风格、物品摆设,无不透露出一种纯正的“老味道”,老式理发转椅,上面挂着磨刮脸刀用的牛皮;梳妆台配着一面大镜子;剃刀、发黄的电推子、老式电吹风等工具散落在台上,这里的一切物件,都在坚守着老哈们心目中的“孔雀”形象。

  剃头匠耿东来:刮脸这种老手艺是看家本领

  “孟大哥,齐齐边,再刮刮脸?”耿东来对一位60多岁的顾客说。寒暄时,记者能感觉到他们是老朋友。顾客告诉记者,他姓孟,家住道外南极街,是孔雀美发厅的老顾客。耿东来将围布系在孟先生身上,手里的电推子不停挥动,理完发后,耿东来用脚蹬一下椅子下方的转盘,靠背躺了下去。孟老先生舒服地躺在老式座椅里,耿东来熟练地用老式刷子,打天然的肥皂沫,中间用牛皮磨刀,细致地刮脸。孟老先生微闭双眼,十分惬意。

  耿东来边刮脸边打开了话匣子,“我30岁下乡返程回到哈尔滨,就到孔雀美发厅学徒,当了36年‘剃头匠’。”耿东来说,他是孔雀美发厅唯一一位男发型师,对剪、推、剃、刮等把式都游刃有余。他刮脸的秘诀是手轻、刀快、腕子灵。现在大部分新潮理发店都不提供刮脸业务,但对于孔雀美发厅的师傅们来说,刮脸的手艺堪称看家本领。

  每年“二月二”,耿东来都得为20多位顾客理发,一站就是12小时,到晚上,手都酸了。耿东来说,“如今年岁大了,长时间工作身体有些吃不消,可每到劳累时,看到这么多顾客喜欢我的手艺,这就是一种莫名的鼓舞。”

  老杨头猪头肉:从小街道干到全省家喻户晓

  在道里区经纬街与经纬十二道街交口,有一家不起眼的小店,不大的牌匾上只有六个字:老杨头猪头肉。小店面积不大,七八个人站在店里转身都有点费劲,2米多长的柜台内,摆放着香气诱人的熏酱制品。店主叫杨纲维,是位年过六旬的老人,他站在柜台内,不停地招呼客人。

  据杨纲维介绍,他家的猪头肉始创于1941年,“老杨头猪头肉”是山东杨氏世家祖传近百年秘方精工制作的传统美食,其以“猪”全身部位为代表的系列“酱肉”食品。上世纪70年代,卖猪头肉的摊床在经纬十二道街,那时这附近被称为“三十六棚”,每逢年节,居住在这里的人都要到“老杨头”家买半斤猪头肉改善生活。当时,每当“老杨头猪头肉”的食品车一在街上亮相,市民就排起了长队,人们争相购买,场面极为壮观。如今,经过杨氏传人的不断精心研制和发展壮大,“老杨头猪头肉”已成为我省家喻户晓的餐饮名店,并且拥有近三十个品种、五个系列。

  熟食匠杨纲维:老手艺要传承再累也知足

  “猪头肉、二两酒,香香甜甜睡一宿。以前,吃顿猪头肉就算过年了。”杨纲维说,如今,山珍海味、各国美食在冰城都能品尝到,可是,还有很多人对老手艺烹制出的猪头肉情有独钟,这是为啥?“我家是三代传承的秘方,这种烀肉方法和工厂里生产出的肉就是不一样,单闻味道就能让你直流口水。”

  “现在不止年节,大家经济条件好了,有个假日周末的,我这儿就排满了人。”杨纲维谈到近些年的变化说,有的客人从郊区特意开车来买肉,让他感到多年信誉的弥足珍贵,工艺上不敢有丝毫怠慢。金字招牌还要传承下去,老手艺不能丢,许多客人都是从小吃到大。“看到这些,再累也知足了。”杨纲维说。

责任编辑:姜继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