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14日讯 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到来之际,13日,省政府举行消费维权新闻发布会,会上公布了我省2015年度消费者投诉十大热点。据悉,2015年全省12315消费投诉举报中心和各级消协组织共受理消费者投诉、举报、咨询11.5万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2572万元。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今年我省将以集中开展“百日维权活动”为重点,严厉打击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重点围绕节日生活消费品、大气污染防护用品、商品煤等领域开展商品质量专项整治。以儿童用品、装饰装修材料、汽车配件等与消费安全密切相关的商品为重点,开展抽查检验。以电信服务业、旅游业为重点,整治利用合同格式条款侵害消费合法权益的行为。整治收取餐位费、开瓶费、消毒餐具费、包房最低消费等行为。加大对网购七日无理由退货、售后维修等服务领域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落实消费争议快速和解通道、经营者首问和赔偿先付制度,探索推动建立小额消费争议仲裁解决机制,积极探索代理消费者提起诉讼。
保健品冒充药品
投诉的主要问题:一是消费群体集中,商家抓住老年人渴望健康的心理进行虚假宣传;二是获取保健品信息渠道复杂,铺天盖地广告宣传,潜移默化“洗脑”消费者;三是商家推销保健品手段多,“赠药”“免费旅游”“专家讲座”甚至“雇托”,诱使老人上当受骗。
装修服务投诉小幅增长
投诉的主要问题:一是产品质量差;二是出售“贴牌”装饰材料,鱼目混珠欺骗消费者;三是一些劣质装饰材料有毒有害物质严重超标;四是装修不按合同约定执行,材料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合同中设置不平等格式条款以减轻自身责任。
汽车售后维修服务差
投诉的主要问题:一是维修保养价格不明示、不透明,擅自增加维修项目,配件只换不修、过度保养;二是维修人员技术水平低,同一故障多次维修;三是维修、保养不当而出现新问题,质保期内故意拖延维修时间;四是举证难,鉴定费用高,增加消费者的维权成本。
快递类投诉显著增加
投诉的主要问题:一是未征得消费者同意擅自改变运输方式;二是物品未寄达目的地、被冒名签收或发错地方仍让消费者承担运费;三是物品延迟交付、损毁、丢失或包装内没有实物;四是货物到达目的地后索要高额运费或变相加价,否则不予付货;五是要求消费者先签收后验货,签收后发现货物损坏,经营者拒绝承担责任;六是遇到问题时,对未保价商品消费者难以获得足额赔偿。
美容行业乱象突出
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不具备资质开展医疗美容,从业人员不符合上岗条件;二是安全责任意识差,对消费者人身安全造成伤害,有的消费者做美容后出现纠纷,往往很难与经营者通过协商和解;三是会员卡优惠虚假,一些美容店打着免费、赠礼或超低价格等幌子吸引消费者办理会员卡,使用过程中却找出种种借口要求加价,还有部分美容店在收取高额会员费后干脆“消失”。
电视购物投诉难解决
投诉的主要问题:一是夸大商品质量和功能;二是消费者付费后,经营者拖延供货、不供货或提供的商品与广告宣传不符;三是肆意扩大不宜退货商品的范围,;四是拒绝消费者当场验货;五是故意隐瞒自己的真实信息。《消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广告经营者、发布者不能提供经营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展销会商品良莠不齐
展销会上虽不乏物美价廉的商品,但部分劣质商品也经常混杂其中,等消费者发现问题时,展销会已经结束。省消协提醒,在展销会选购商品时,不要贪图便宜盲目消费,珠宝玉石和高档家具等商品更要谨慎购买,注意索要购货凭证。依据《消法》第四十三条规定,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即使展销会已结束或柜台租赁期已满,也可以向展销会的举办者、柜台的出租者要求赔偿。
预付式消费隐患多
投诉的主要问题:一是消费者花预付款办卡后,商家却不履行承诺,甚至变相提高价格,而消费者很难把卡退掉;二是经营者不与消费者签订服务协议,发生纠纷时双方各执一词,难以协商解决问题;三是一些商家在销售的会员卡上标出不公平、不合理的格式条款,故意减轻或逃避自己应当承担的义务;四是遇到经营者倒闭、搬迁甚至进行诈骗活动时,消费者的损失难以追偿。
民办培训机构问题多
对非学历民办教育培训机构投诉的主要问题:一是承诺不兑现,违规办学,夸大宣传教师资历和经验以及办学条件;二是不按约定和协议进行培训,以报名人数不足等理由故意拖延开课甚至不开课,有的开课后随意更改课时、更换教师、取消课程;三是不给消费者开具发票或乱收费;四是设置不平等格式条款;五是随意泄露消费者个人信息。
家电延保不签合同
延保服务与“三包”不同,多是商家为促销推出的增值服务,不是所有家电都有延长保修期的必要。目前国内家电延保服务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产品制造商的延保服务,二是专业延保机构与家电零售商合作的第三方家电延保服务。家电延保服务投诉的主要问题是经营者不签订延保合同,延保期出现问题时消费者不清楚找谁。消费者要注意签订正规合同,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