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19日讯(记者 李楠)北京时间3月19日,在秘鲁首都利马召开的第四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及第28届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上,黑龙江省五大连池风景区管委会主任屈树广被授予2016年“米歇尔•巴蒂斯”生物圈保护区管理奖。这是首位来自中国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管理者获此殊荣。
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订了人与生物圈计划(MAB),相继有全世界120个国家651家生物圈保护区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其中中国33家,五大连池是2003年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2005年6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设立的“米歇尔•巴蒂斯”生物圈保护区管理奖,旨在奖励对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发展和科研科普等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管理者,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给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最高奖项,全世界每年只授予一个生物圈保护区。从2005年至今,已有11个国家的生物圈保护区获此殊荣。今年,人与生物圈国际协调理事会选择将此奖授予五大连池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不仅是对五大连池保护区近年来保护发展突出成果的褒奖,更展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绩的肯定。五大连池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获此国际殊荣并非偶然,它充分体现了五大连池保护区管理者着眼世界、追求卓越、坚持打造世界知名品牌的睿智思维,又凝聚了五大连池管理者带领保护区人民勇于担当,拚搏苦干的丰厚成果。
五大连池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黑河市境内,以叹为观止的火山奇观,神奇灵验的矿泉圣水、珍稀独特的生态资源闻名于世。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把五大连池这块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稀世珍宝保护建设好,把五大连池打造成为世界级品牌,五大连池风景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屈树广对五大连池生物圈保护区进行了深入调研,认真思考,提出了“以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为核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融共生的理念,突出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后勤支持三大功能,着力打造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典范”的发展思路,在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和黑河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卓有成效地开展了相关工作。
(一)加强保护管理,建设设施健全的大美保护区。先后实施了喷气锥(碟)、南北药泉、老黑山、南洗泉、冰洞、地下冰河、火山堰塞湖、卧虎山、格拉球山、石龙河流域、龙头台地采石场环境治理、造林绿化、封山育林、二龙眼水源地保护、五池湿地恢复与保护、水资源污染防治、三角山流域治理、药泉湖污染治理等19个保护治理项目,重要地质遗迹和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相继建成山体护坡1万平方米,保护通道58公里,保护栈道20公里,保护围栏12公里。严格执行《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保护条例》,健全完善各类制度100多项,成立了资源管护队伍,常态化巡视巡查。开展了负氧离子、水文和空气质量检测,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在国家I类标准。
(二)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建设集移民安置和产业配套发展的魅力居民新城。相继搬迁生活在保护区核心区居民281户,火山堰塞湖周边、矿泉水保护带和熔岩台地上的居民3600户;拆除火山堰塞湖边矿泉渔村和熔岩台地上117户宾馆疗养院等商服、火山口上的3个通讯转播塔、药泉火山药师塔等影响环境建筑,拆除影响生态环境建筑面积达到40万平方米,对拆迁区全部恢复自然,恢复生态绿地200多万平方米。在保护区过渡区边缘规划建设全新的生态移民新区,规划面积4平方千米,投入资金20亿元,为搬迁居民建设了风格各异的回迁住宅40万平方米,并建设了设施一流的学校、医院、商服15万平方米,配套建设完善了道路、绿化、供水、供电、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系统。移民新镇建成后,不但改善了拆迁居民的居住条件,还创造了多个就业机会,提高了拆迁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有效恢复和保护了五大连池生态环境,表征环境和生境自然恢复的指示植物(如石蕊、百里香、山茄子、五福花)等种群数量大幅增加,野生动物种类由原来61科144种增至89科396种,蝶类由6科56种增加到7科80种,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注重品牌创建,不断扩大保护区影响力。保护区先后荣获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国际最佳保护地绿色名录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自然遗产、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中国矿泉城、中国矿泉水之乡、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旅游文化名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中国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全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等三项世界级和二十项国家级荣誉,入选“黑龙江省100个最值得去的地方”首位、黑龙江文化产业十大品牌,被同程网评为“年度最具网络人气景区”,成为中国拥有世界级和国家级荣誉称号最多的保护区。通过在主流媒体、新媒体宣传、在重要交通干道设立硬广告、赴人口密集城市推介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每年举办火山圣水节,举办国际散打擂台赛、环湖公路自行车赛、中俄旅游文化年闭幕式、全国雪地徒步大会重大活动,提高了五大连池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扩大了影响力。
(四)发育主导产业,推动更好保护和居民收入的提高。经济快速发展。开发利用保护区所具有的火山旅游观光、矿泉康疗养生、矿泉饮食品加工优势,不断发育保护区产业。开发新期火山、世界名泉、古火山熔洞、古火山龙门石寨、火山堰塞湖、温泊奇观、格球山天池、堰塞湖水上游等8大景区,发展旅游观光业,游客人次由2003年19万增至2015年的119万;改造能保健治病的翻花泉、南药泉、北药泉和火山熔岩理疗场和疗养院的康疗设施,发展冷矿泉疗养、温矿泉养生业,康疗养生人次由2003年的5万增至2015年的19万;建成年生产能力40万吨天然矿泉水的矿泉城,矿泉豆制品、矿泉鱼、矿泉蛋、火山山珍等矿泉食品成为远近闻名的地方特色品牌。产业发展反哺了更好的保护,实施了沿火山堰塞湖、沿熔岩台地200米及核心区内1.28万亩更低的退耕恢复植被。产业发展也带动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当地居民致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3年的4420元提高到2015年的2.0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3年的1560元提高到2015年的1.03万元。
(五)强化科研科普,为保护区永续利用提供科技支撑。近年来有近百名国内外专家参与五大连池地质和生物生态研讨,形成了一系列重要学术成果。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4篇,在国际会议作学术报告6次。制作完成植物标本展室,聘请刘书润教授制作代表性标本256个。与内蒙古大学合作完成景区火山苔藓种类调查。与省科学院合作编制完成生物圈科研论文集,完成植物图谱编制。开展第四系古地理研究等科学研究项目。成功举办地质公园科普研讨会,并整理15篇论文。整理2008年至2013年有关五大连池的硕博论文129篇,出版发行《五大连池科普系列丛书》等宣传资料。
(六)加强对外交流,推动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发展共同进步。保护区先后承办了第六届东亚生物圈保护区培训班暨五大连池国际研讨会、世界遗产价值研讨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先后与20多家国内外知名保护区进行交流学习,与韩国济州岛、意大利奇伦托、坦桑尼亚东乌桑巴拉、中国赛罕乌拉、宝天曼等国内外16家保护区签订了姊妹合作协议。赴韩国、蒙古、加拿大、香港、长白山、黄山等地参加8次国际会议。几年来,五大连池在国际上的声音越来越多,关注度越来越高,品牌魅力大幅提升。
(七)高度重视,全力以赴通过中期评估。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保护区进行10年一次的中期评估。保护区管委会高度重视首次评估工作,成立了中评估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评估办公室,落实了工作任务,积极与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做好对接,认真完成文本材料和各项准备工作。2014年6月在瑞典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国际协调理事会第26次大会上,五大连池世界生物圈保护区顺利通过中评估。保护区的评估报告和文件,被世界生物圈国际协调理事会秘书处推荐为世界其它生物圈保护区评估参考的两个范本之一。中期评估领导专家组到五大连池保护区考察时称:“五大连池保护区对保护工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整治有力,保护设施完善,生态环境十分优良,经济发展富有活力,科研科普富有成果,堪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典范。”
(八)不失时机争取国际奖项,努力打造世界生物圈保护典范。2015年5月,在五大连池举办的“第六届东亚生物圈保护区培训班暨五大连池国际研讨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对五大连池保护管理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五大连池保护区具备了申报米歇尔奖•巴蒂斯生物圈保护区管理奖的标准。6月管委会组建了米歇尔•巴蒂斯生物圈保护区管理奖申报办公室,着手申报工作。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咨询委员会主席瓦尼亚一行三人到五大连池进行实地考察指导。10月底,经国家委员会的评选审定,将五大连池作为2015年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推荐的唯一申奖保护区。2016年3月,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国际协调理事会表决,五大连池人与生物圈保护区正式荣获米歇尔•巴蒂斯生物圈保护区管理奖这一国际殊荣。
米歇尔•巴蒂斯生物圈保护区管理奖的获得标志着五大连池保护区的保护发展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典范,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五大连池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了五大连池保护区的国际化水平,对五大连池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也必将对扩大黑龙江省乃至我国在人与生物圈保护方面的国际影响发挥重要作用。
五大连池将坚定不移地恪守生物圈保护区的发展理念,不遗余力地宣传推广人与生物圈计划,像呵护生命一样保护五大连池的世界级珍惜资源,加强科研科普与国际交流合作,借助良好的生态资源发展旅游经济,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努力打造天蓝地绿、山青水秀、鸟语花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繁荣、人民幸福的生物圈保护区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