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20日讯 (记者 孙英鑫) 本周末临近清明节,哈尔滨市各大殡仪馆和墓区迎来了祭扫小高峰。截止到20日15时,共接待祭扫市民30400余人,与去年同期相比祭扫人数减少15%。据了解,未来一周天气晴好且逐步升温,十分适宜外出祭扫,殡葬管理部门建议市民错峰祭扫,尽量避开26、27日双休日这个祭扫最高峰。
20日早上6点多,哈平路殡仪馆的祭扫人流、车流就逐渐多了起来。到了早上8点,馆区内的停车场就已经有四百多台车先后停放。“基本上七八点钟人就已经很多了。”馆长单路告诉记者,由于之前已经预计到了会有爆发式的祭扫人流,所以他们早就做好了准备。“总的来说人流、车流不是很多,比往年有所减少,虽然忙碌但很有序。”他说。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陋习虽难改,但新风不可逆。冰雪初融,零星的绿意掩盖不住春的气息,在皇山公墓墓区内,少许扫墓市民在墓碑处庄重地摆放了代表思念的鲜花,或是给墓碑绑上绢花,烧纸的人确实少了许多。近年来,随着绿色殡葬改革的推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接受鲜花祭祀。为此,馆区和墓区内也新增设了鲜花售卖点,鼓励祭扫人以鲜花寄哀思,也方便顾不上准备鲜花的祭扫市民。
在向阳山革命公墓,当日的祭扫人数达到3700多人。据主任刘新明分析,距离清明小长假还有两周多,周日虽然升温,但祭扫市民不多。预计清明人流严重“挤压”在即将到来的下个双休日。按往年经验,清明前3月26日、3月27日两天周末时间将成祭扫最高峰。
记者手记:这个清明不烧纸 文明祭扫可好?
清明节祭奠祖先、追思故人,传统需要继承,更需要探究节日的本真。清明节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为了表达对先人的敬畏,后人要在这一天去扫墓,扫除墓地的灰尘、杂草。清明节又称寒食节,起初受到寒食禁火的影响,纸钱是不焚烧的,而是挂在墓地的小树上、竹竿上,或用石块压在坟墓边。后来,一般不再讲究禁火,就把纸钱烧掉。不烧纸钱才是对传统最好的继承。
一种习俗的形成需要经过若干年的积累,改变一种习俗同样需要时间的沉淀。在文明祭扫的道路上,不可能采用法律法规来强制人们不烧纸,必须从人们内心种下改变的种子,才能从行动上慢慢放弃烧纸。文明祭扫关乎每一个人,不能抱着“烧自己的纸让别人献花去吧”的心态。今年烧十刀,明年五刀,后年两刀……一年少一点,做起来并不难。当我们被雾霾包围的时候,总是羡慕国外的天空多么清澈,那么,在祭奠先人的时候,也不妨与国际接轨,献一束鲜花清净地表达最真挚的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