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哈尔滨
搜 索
哈尔滨五常市“四区联动”战略探索强县新路径
2016-03-21 09:29:47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李景奎 刘秉忠 潘宏宇 白云峰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3月21日讯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过去的一年,五常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力实施牛家经济开发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旅游文化产业区、生态文明宜居区“四区联动”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

  “十二五”末,五常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83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倍,年均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03元,是“十一五”末的2倍,年均增长15.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81元,是“十一五”末的1.7倍,年均增长10.9%。连续3年在哈尔滨市县域经济综合排名第一,经济总量、工业发展、财源建设、民生工作四项指标连续3年进入全省十强。

  工业发展迅猛质量效益新突破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五常市去年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25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8亿元;加大骨干企业扶持力度,葵花、松鹤、名人等企业稳步发展,五常葵花上缴税金2.2亿元,实现大幅增长。有两家农业企业成功在新三板挂牌上市,金福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哈尔滨市首家农业上市企业,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了新模式。

  产业项目突飞猛进。全年谋划实施20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84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7个,完成投资67亿元,完成率103%。新开工项目34个,完成投资25亿元。续建项目50个,完成投资42亿元。产业项目建设连续4年在哈尔滨所属县市名列前茅。

  招商引资扎实推进。积极调整招商策略,创新财政、融资等方面政策支持,全年共引进项目19个,签约额33.8亿元,安徽协和成药业、龙冶新能源等13个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建设。

  经开区承载能力显著增强。以打造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为目标,进一步提升经开区承载能力。启动集中供水厂建设,覆盖拉林镇、牛家镇和经开区近6万人,实现区域供水一体化。启动污水和垃圾处理厂建设,同步推进牛家镇生活配套区建设,实现产城融合发展,增强经开区整体功能。推进食品加工、汽车零部件配套、循环经济、木制品加工四个产业园建设,形成集聚效应,经开区落户企业136户,实现产值60亿元,税金1.2亿元。

  提质增效现代农业率先发展

  五常市以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强化农业综合开发,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去年粮食总产46.48亿斤,实现十连增,农业总产值预计实现181亿元。

  农村各项改革纵深推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成261个行政村确权成果公示,达到待颁证状态。加强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24个乡镇服务站、261个村级信息点,培养科技示范户1600户。建立市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24个乡镇产权交易中心,完成经营权抵押贷款1.56亿元。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企业四类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到4553家(户),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68万亩。

  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引入智力资源,开展“互联网+农业”建设,建成国内一流水平的农业物联网服务中心,以大数据采集控制和专家云两大平台为支撑,开发应用农业社会化服务、水稻溯源服务、农产品电子信息服务、政务资源服务四大体系,实现对农业的管理智能化、服务精准化、决策科学化。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推广新技术面积260万亩,科技贡献率达到65.4%。

  五常大米品牌保护有序推进。建立健全防伪溯源体系,通过“三确一检一码”,实现对五常大米的全程质量追溯。建立政府官方电子商务平台,开通五常臻米网作为五常市政府唯一指定网站,开展史上最严厉的域内外打假行动,五常大米品牌保护迈出坚实步伐。

  加快城乡建设宜居环境新改善

  过去的一年,五常市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城区面积扩大到26平方公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承载力显著提升。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明显,在全省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城市建设明显加快。积极推进“多规合一”,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13项,规划面积76万平方米。加快城市建设,完成城乡开发50万平发米,其中城市棚户区改造3.8万平方米。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启动金山公园三期、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建设。城市品位不断提升,新建景观式便民公厕4座,景观小品6处,实施城区高标准绿化,栽植乔灌木7467株、草坪21000平方米。

  美丽乡村成效明显。深入实施“五带百村”工程,以环境整治和植树绿化为重点,推进五条公路沿线18个乡镇138个自然屯美丽乡村建设,集中建设了11个试点村。完成危房和泥草房改造3000户,道路硬化172公里,栅栏安装25.5万米,新建标准化边沟44万米,村屯面貌焕然一新。

  社会事业统筹民生保障新提升

  五常市突出成果共享,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市本级投入3亿元,实施34件惠民实事,有效解决了群众出行、就学、就医、安全饮水等生产生活难题。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已经形成,启动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不断增加,综合覆盖率达到95%。强化就业保障,加强就业指导、培训和援助,新增城镇就业8163人,开展就业培训2300人,失业再就业3058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00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8%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率达60%以上。加大对弱势群体的生活援助,为6.6万城乡低保人口发放低保金1.67亿元。

  各项社会事业长足进步。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公开招聘教师89名,新建改造农村学校6所,改扩建校舍11.4万平方米,雅臣中学正式投入使用,教育资源逐步实现均衡化。卫生事业蓬勃开展,继续推行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制度,实施公共卫生11类43项免费服务,减轻群众医疗负担。推进基层卫生体制改革,公立医院改革稳步推进。实施免费孕前优生检查和人口计生12项免费技术服务,符合政策生育率稳定在90%以上。

责任编辑:姜继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