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真情时刻
搜 索
冰城夫妇12年无偿献血14800多毫升 相当于三个成年人总血量
2016-03-30 10:06:34 来源:生活报  作者:仲亮 张卫新 王泽源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生活报 3月30日讯 2004年10月,秋老虎慢慢退去,气温转凉。在哈尔滨香坊区通乡商店门前,停着一辆无偿献血车,车门口站着一个年轻男子,探头探脑地往车里看。“您要献血吗?”采血人员问道。“会有后遗症吗?”男子说。“没有,适当献血有益健康,还能救助别人,一举两得。”“那我试试吧。”这就是夏永生第一次献血,转眼12年了,老夏如今已献了8000多毫升血液,相当于两个成年人的总血量,是我省献血最多的人。在他的鼓励下,妻子也献了6800多毫升,12本红彤彤的献血证就是夫妻俩的“勋章”。“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坚持?”29日,记者来到道里区民生尚都小区老夏家,感受夫妇俩的“大爱”之心。

   “当时知道是做好事没多想就上了献血车”

  老夏44岁了,身高一米七、胖乎乎的,眼睛一眯就透着一股东北人的幽默劲儿。如果把他放到人群中,绝不会引起你半点儿注意,但他却做出了很多人一生都无法做到的事。

  1999年,老夏和妻子杨景维离开巴彦老家,来哈尔滨打工。“2004年10月份,我到通乡商店买东西,看见一辆献血大巴车,当时是第一次知道无偿献血。车上写着‘献血光荣,功德无量’几个大字,我很震撼,没多想就上了车。”

  回想第一次献血,老夏觉得自己有些好笑。“第一次啥也不懂,护士拿出采血设备,我一看就蒙了,针头这么粗!当时就紧张了,拳头攥得死死的。看着血顺着管子流进袋子,我腿肚子都转筋了。其实是心理作用,现在想想一点儿都不疼。”老夏第一次就献了400毫升。

  “她虽然晕针但经不住我天天念叨”

  “既对身体好,还能救人。不仅我要献,还要鼓动家里人献。”老夏开始给妻子念叨献血的好处,“她有些晕针,平常生病能不打针就不打针。”但妻子禁不住老夏天天念叨,终于同意一起献血。

  2005年6月,老夏带着妻子去了中央大街献血点。“我先献了400毫升,她不敢看,到她献时手直哆嗦。”老夏连忙把妻子搂在怀里,一边安慰一边给护士使眼色,护士悄悄将针头扎了进去。杨景维第一次献了200毫升。从此,夫妻俩基本每年4月和10月都来献血,每次400毫升,一献就是12年。“这一献不上血,心里老不得劲儿,总觉得少点啥。”

  老夏小心翼翼抱出来一个盒子给记者看,一打开,里面全是荣誉证书,市级劳动模范、优秀志愿者、农民工劳动模范……最惹眼的是一摞整齐的献血证,记者数了数,竟有12本之多。“从我父亲到我儿子,我们一家三代都是当兵的。我儿子在部队也献过血了。”老夏很骄傲。“我最近血压有点高,一直在运动,把身体调好了,一定要一家三口再去献血。”

  义务当“宣传员” “有时也会被误解

  老夏的朋友张志坚告诉记者,“有一次我问,‘老夏,你献了这么多血,身体能行吗?到底图啥呀?’老夏听后笑了,竟给我讲起献血知识,还鼓动我也去献血。”

  “我在澡堂给人搓澡,每天都跟顾客念叨献血的好处。有一名30多岁的顾客,脸上很多疙瘩,有一天我没忍住,就指着他脸上的疙瘩说,‘你血液里杂质太多了,有时间去献献血,能清清血管’。”“我是上火了,跟血液有啥关系?”男子听了有些不乐意。“跟拔罐一样,罐印青紫,说明体内毒素被拔出来了,脸上长痘,说明血液杂质太多。”“你为啥老让我献血?万一出事咋整!”顾客明显有些不情愿,老夏只好不再劝。过了几天,这名顾客又来了,老夏在他胳膊上发现一个针眼。“因为针头粗,献血的针眼跟别的不一样,我一眼就认出来了。”

  老夏一年向200多人义务宣传献血,经常遭人误解,但乐此不疲,“只要有一个人被我说服了,那就值了。”

  老夏的愿望:“如果身体允许 一家三口将继续献下去”

  12年来,夫妻俩一共献了14800多毫升鲜血,约16公斤,冰城街头忙碌的人群中,也许就有人血管里流淌着他们夫妻的血液。去年3月,夏永生获得了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等部门联合颁发的2012-2013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银奖,妻子获得了铜奖。

  采访结尾,老夏说,“去年,我看新闻偶然发现,哈尔滨已连续6次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了,太难得了。我很自豪,因为这里面有我的贡献。如果身体允许,我们一家三口将继续献下去。”

  记者了解到,冰城无偿献血者已有20万,1998年国家献血法颁布以来,冰城医疗机构临床用血全部来自无偿献血。这不仅是“夏永生们”的骄傲,也是全冰城人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