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真情时刻
搜 索
难忘“圈楼”那间小屋
2016-04-01 14:51:52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沈恩萱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几代新闻人从这里起航,远走高飞了,几代人的新闻作品留在这里,激励人们前行

  黑龙江日报4月1日讯 哈尔滨道里区电车街12号,坐落在黑龙江日报社老楼下面那趟街。那个大院曾经是报社的职工家属楼,楼房是沿长方形四个边建筑的,中间有个长方形露天大院,老人们俗称为“圈楼”。

  那个大院是平和的、幸福的、神奇的大院。大院几乎每间房子就是一户人家,很拥挤。但人们就像稿纸上方格一样,紧紧相依,热情相助,和睦相处,平静有序地工作着、生活着……更有幸的是1967年8月的一天,我也走进了那个大院,成了大院中的一户人家。在二楼梯左侧第二单元里的那间小屋,虽然只有五平方米多一点,但是,我第一次有了房,安了自己温馨的家。

  就是这样谦让着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记得那是个星期天,早晨我推开单元门,正对门的那间小屋,充满了阳光。看到那间小屋,我特别高兴,因为再过一个月左右,我第一个宝宝就要出生了。看到那间小屋,我的心就踏实了,有了可以停靠的港湾。小屋来得太重要、太及时了。听到有声音,单元内的邻居都出来了,一户是新婚的吕余庆夫妇,一户是美术编辑尚勇一家五口。寒暄片刻,吕余庆抢过我手中的条帚,帮我打扫小屋,这时隔壁邻居付明朗来找余庆打球,一看他在干活,干脆也帮我扫除了。不一会,两个人就把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还帮我把床和一个小课桌放得停停当当。他俩还说,以后有活就叫着他们,千万别自己干了。我心里十分感激,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只是连连点头。到了晚上,楼下王佳奎老伴徐大姐给我捧来一堆锅碗瓢盆等餐具,让我先用着,以后慢慢再买。对门姜莹还给送来了米和菜,告诉我缺啥到她那取,还安慰我说:“新成家都这样,过段时间安顿下来就好了,可别着急。”我初来乍到,就这么多同志、邻居来关照,如一缕暖风吹进我心头,甚至让我高兴得夜不能寐。

  这年9月27日清晨,我的大女儿诞生了。母亲来照顾我,孩子的爸爸30日才从新疆一个军队科研基地赶回家。看到那间小屋和可爱的宝宝当然非常高兴!见到他回家探亲,尚大哥马上把自己家门口的酸菜缸往自家门旁又挪了挪,直到房门打开,人侧身才能进去。尚大哥说:“晚上,就让大娘在厨房过道搭个床睡吧。”听了这活,我们特别感动,我家老马连声谢谢!过了几天,对面宋德学老伴王春英大姐突然来小屋找我说:“让大娘到我家住吧,我给安排好地方了。”我婉言谢绝了,王大姐还是恳请,我只好就范了。这次一住就是一个月,哎,多麻烦人家,真是很过意不去呀。在那个年代,一人有困难,大家就会主动想办法,帮助你解决。这个大院,这个大家庭真好啊!在以后相处的几年里,我们三家一个锅台,同时做菜,锅沿相碰。做大米查子粥了,我老母亲一人看三个锅。等到下班时,三家饭都做好了。三家同使一个水池,一个卫生间等等,可是从来没有矛盾,没吵过嘴红过脸,就是这样谦让着,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坚持学习

  更多的读书时间放在了小屋里

  那间小屋,是我读书的地方。我原来是学理科土地规划专业的,对新闻专业是零起点。调入报社后,得益于与著名记者吕凌柯同一宿舍。新闻专业科班出身的吕大姐毫不保留地把专业书全部供给我阅读。我们俩每日在办公室读书到晚上十一点才回宿舍。有了小屋后,仍然坚持学习,更多的读书时间放在了小屋,这样一直读了两年多,才觉得心里踏实了点,摸到点新闻专业的门道了,这为以后编采工作打下了点基础。后来工作中,坚持两点,一是扬长避短,多编辑农业及科技方面的稿件,发挥自己的所学专业特长;二是边学边干,特别是编采前要充分做好功课,变“外行”为“内行”。比如我省第一次搞爱鸟周活动,这是个新课题,我接受任务之后,先去了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系,向教授们请教了有关鸟类的知识,做一次自我“扫盲”;又借阅了关于经济鸟类志等一些书籍回来仔细阅读,然后才开始编写报道计划,写了消息、评论《人类要象爱护地球一样保护鸟类》,这组报道受到好评。之后,每次采访专家教授之前都要先把采访对象研究的专业做个大致的了解,提前预热,这样采访时就不会说外行话,专家们认为你懂得他的专业,聊起来就顺畅了。

  知识的积累、扩展非一日之功,万事在于基础。有了基础,起飞才给力。这也是那间小屋的功劳呀!

  点赞那个大爱无疆充满正能量的大院

  转眼,那间小屋里出生的大女儿已经满两岁了,可以沿着二楼平台转圈跑了,但她也很调皮,一见王英、龚立、王景云放学出来,就跟着跑去玩,跟大姐姐们学背诗词,连“小小环球”那么长的诗句她都可以流利地背下来,深得小朋友们喜欢。有时我喂牛奶给她,她不好好吃,把奶瓶交给大姐姐们喂,她就乖乖地吃。在这个大家庭中,孩子们也个个听话,“爱”意注满心头。如遇下雨天气,那些大了点的孩子都会主动帮助大人往回收拾衣物,看着真叫人喜欢。

  有一天,我家宝贝玩着玩着,突然从椅子上摔下来,举着手喊疼大哭起来。我急得忙抱起她就到三楼张维林家,找他老伴刘玉美大夫。当时,刘大夫马上把做饭的火闭了,看看小手说,马上去医院。我们到报社找了车,立即赶到铁路医院。到了之后,马上拍片子,一看是孩子大拇手指骨折,刘大夫马上给处置好了,司机师傅又把我们拉了回来。邻居闻国治老伴听说,立即把家里仅存的一小瓶云南白药给送过来,并说,这药好使,快给孩子吃上吧。没等我说感谢的话呢,就跑回家做饭去了。这时,刘大夫又从家里把做好的豆腐脑送来了,说:“快吃吧,还热乎呢,孩子的手没事,过些天就好了。”后来她几乎每天下班,第一件事就是先到小屋看看孩子的手,然后才回家。邻居的关心实在让我感谢不尽。从此以后,刘大夫就成了我小屋的常客,简直成了我家的保健医,直到现在,已半个多世纪过去,她还是那样的关心我们。

  六十年代末,我的丈夫从部队复员回到了哈尔滨。买了自行车骑着上班,下班后没地方放,一楼的马登飞大哥主动让我们把自行车放到他家的厨房。三楼的萧述中大姐,又让我母亲到她家,和她家孩子挤一个房间,我真的过意不去,可大姐说:“我们之间没得说,不用客气。”就这样,年复一年的麻烦了许多邻居,人家施恩不图报,可我心里过意不去呀。至今,我依然知道老邻居、老同志给予我的关照太多,我做得太少、太少了,我心有些愧疚。由于那个特殊的年代,“文革”前的编辑记者要大换班,我离开了那间温暖的小屋,到扎赉特旗插队落户去了。

  二十三年前,大学毕业的二女儿子承母业,也来到黑龙江日报做一名记者,至今还工作在采访一线,得益于我的言传身教,她如今也成长为较为成熟的新闻人。

  望着那个大院、那间小屋,我感慨万千。几代的新闻人从这里起航,远走高飞了,几代人的新闻作品留在这里,激励人们前行,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点赞那个大爱无疆、充满正能量的大院,把那个温馨和谐的大家庭铭刻在心间。

责任编辑:王宏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