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11日讯 打开钱包,里面的各种卡比钱多,这就是人们现在的消费方式。小小的卡片包罗万象,消费者觉得方便,商家用所谓的优惠将越来越多的顾客紧紧抓住,看似双赢,其实却不然。这是因为,消费者要额外承受手中储值卡无端失效的风险。
近几个月来,本网多次报道了经营者跑路、商店转手导致消费者手中的储值卡失效的情况。
在采访中,一家洗车店几乎不到一年就转手一次,不仅众多消费者被坑,最后接手的经营者还要为前任的欠账埋单。
储值卡纠纷不断,消费者遇到这种情况,应该如何维权呢?
储值卡靠啥吸引人
年卡、季卡、月卡、次卡、储值卡、会员卡、贵宾卡……不知从何时起,预付费已经渗入日常消费的各个行业。
持有会员卡,能降低单次消费的额度,貌似商家少赚了一些钱,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首先,商家为抓住高端客户,通常将储值卡的预存金额设定在人均消费额之上,造成一定心理暗示,提升客户优越感和忠诚度。
其次,储值卡能够迅速回笼现金,充实资金链的作用。对于商家来说,现金流是运营的重中之重。现金流越足,商家调整经营项目、扩大规模、升级产品或服务以及打价格战的能力就越强。
最重要的是,会员卡可以把偶尔消费的散客变成长期消费的忠实顾客,而后者还会带动其他人前来消费,这就是营销学的成功实践。
此外,记者调查发现,有些会员卡会收取数十元的“开卡费”,如果顾客消费体验不好,没能成为某家店的回头客,这“开卡费”也就白给商家了。
办卡承受4种风险
除了在经济账上“完败”于商家,记者总结以往采访的案例,发现消费者还要承受四种导致利益受损的风险。
人去店空
有些消费者办理会员卡后,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及时到店消费,或是消费次数少。而当下次到店时却发现店铺已经人去楼空了。
按照门窗上留下的招租启事,联系到的多是店铺房东,对方基本不会掌握前房客的动向,消费者想退钱也不知道去哪儿找人。
店面易主
一些盈利情况较好的店铺,转手非常容易,原商家虽然不是有意“跑路”,但新旧老板因债务问题约定不清楚,容易使消费者利益受损。
例如,商家会这样解释:“对不起,您的卡是以前的老板办的,钱没交到我手里,我们接手的是店铺,不承认以前的卡。如果还想在这里享受折扣,请办理新卡。”
消费者并不清楚新旧经营者之间的纠纷、债务情况,但手里未消费完的卡却“废”了,实在冤枉。
退钱遇阻
还有一种情况,消费者办卡消费了一段时间,对效果、服务不满意,想要退款。这时候,商家拒绝的理由是五花八门,例如“概不退还现金”“可以改成其他项目”“扣除已经享受的优惠”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很少能顺心地把钱退回来,要么被商家百般刁难,要么会被商家在计算已享受优惠时算计。
被迫续费
相比前三种情况,商家迫使消费者继续续费显得更加过分。
比如,顾客消费10元,储值卡里剩7元,商家会告知消费者,不可以刷7元而补3元现金,要么继续充值,要么只能交现金,原卡作废。
记者发现,这种猫腻多存在于美容美发行业,优惠后的价格都是经过计算的,保证卡里的钱见底时,是有余数的。
遇到“霸王”别服软
针对种种预付费纠纷,相关部门提醒消费者,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大额充值前要了解商家经营资质、口碑,对经营状况不佳的商家要慎重选择。
办卡时,要与商家签订正规的书面协议,明确会员卡的有效期限、违约责任及退卡退费途径等,避免落入圈套。
如店方以“最终解释权”作为借口,就涉嫌欺诈,消费者可以拨打12315维权。
根据《消法》规定: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
退钱遇阻常因约定不明或店方规避己方责任,提高消费者责任;被迫续费,往往涉及到店方没有明确计费方式,或计费方式有违公平原则。遇到这两种情况,消费者都应该有底气跟店方“较真儿”,由消费者协会出面协调,维护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