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佳木斯
搜 索
三江口开江了!看看黑龙江、松花江同江段醉美文开江
2016-04-12 09:53:21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去年冬天我去了趟同江市,这座位于我国东部的边境小城,它的安静、洁净和热情让我难以忘怀。当我站在冬天的三江口望着大雪覆盖的沉睡的黑龙江与松花江时,就想象着它们春天开江时的模样,当时就与朋友相约,春天一定来三江口看跑冰排,看看黑龙江与松花江交汇之处与众不同的开江!

  虽然今年松花江哈尔滨段早在三月末就开江了,但我以为同江段还得有些日子,没想到四月六日下午接到朋友的信息:三江口开江了!开江的奔涌那是刻不容缓、势不可挡的,如果错过一天就可能错过一年,于是立即开车前往距离哈尔滨600公里的同江市。

  哪想到一路乌云密布,抵达同江时还下起了小雨。我们赶到三江口时,天已放晴,只见松花江段片片冰排缓缓的、打着旋的向东流去,而与之并列的黑龙江段还冰封着。夕阳暖暖地照在冰水交织的江面上泛着粼粼的波光,那座位于江中的防洪纪念馆仿佛一艘即将出航的巨轮欲破冰前行。真没有想到,今年三江口的开江竟然如此的文静,静美得就像同江这座安宜的小城。

  提起同江很多人不知道。同江不是一条江,它是一个边境口岸城市;但同江境内不仅有江,还有两条江,它是黑龙江江与松花江交汇地,人称三江口,同江也因混同江而得名。你可以看松花江开江,你也可以看黑龙江开江,松花江、黑龙江的沿岸有着众多的点,但要想同时观赏松花江与黑龙江同时开江,唯有同江的三江口!

  开江就是一场变幻莫测的大戏,它受气候、江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会形成人们俗称的“文开”和“武开”,即使是“文开”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在同江三天的时间里,我们去了横江口、街津口、三江口,沿江走了几十公里,每段的开江时间和表现也都有不同。那种巨大冰块掀起千重浪的场景,会在江湾处出现;上游开江了,但到下游江面却还封冻着,其实潜流已在深处,待它积累了足够的力气,便会攻破已经开醒的冰面。

  在同江的第二天午后又是阴天,想着不管天气如何还要再去横江口看看的。横江口是同江过去的老码头,位于三江口的上游,奇怪的是前一天看到下游已经大面积开江,横江口看到的却是冰封。而只过一天我们赶到横江口时,便见被冲击到岸边的雪块堆积如山,一股江流正在江中间奋力地前行,那片江水倾刻间的漫延推进,将沉睡了一个冬天的冰水惊醒,它们相互簇拥着、碰撞着,带着欢歌笑语将积蓄了一个冬天的激情释放了出来。尤其是这番景致是在夕阳西下的伴随中,感觉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震撼,但它仿佛是一道彩虹划过你的心房,那种美丽和感动在心中泊泊流淌。

  临行之前的清晨,我们来到江边告别。昨日还是以一股股激流向前涌进之势的横江口,经过一个夜晚已经全线开江,完全换了容颜;三江口段的这个早晨江面已经开阔无疑,一片片冰排冰块冰花缓缓的向下游漂去;惊喜的发现,远处一直绷着冰冷面孔的黑龙江水也波光闪闪了,三江口段的黑龙江开江了!

  告别同江时,天空骤然飘起了漫天大雪,刚才还在奔流的大江倾刻间便被罩在一片白茫茫的雪雾中。回望同江,我突然有种梦幻的感觉,两天多的时间里,我们欣赏了日出日落的开江盛景,我们经历了风云变幻的雨雪风霜,同江的美好在我心里越来越立体起来,但愿再次走进这座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小城时,还能发现它更多的美。

  同江市简介:

  同江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黑龙江与松花江交汇处南岸,北隔黑龙江与俄罗斯犹太自治州和哈巴罗夫克边疆区隔江相望,是一座新兴的国际口岸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全国人口较少民族赫哲族的发祥地和主要聚居区,贯穿祖国南北公路大动脉“同三公里”的起点。

  同江市旅游小贴士

  主要看点:街津口赫哲风情园、三江口、八岔岛自然保护区、洪河湿地、街津山国家森林公园、江畔公园等。同江到东极抚远189公里,建议到东极旅游一定去同江看看三江口。

  特色美食:赫哲鱼宴:全鱼宴中炸、焗、煎、炒样样都有,甜酸咸辣味味俱全,最叫绝的是“杀生鱼”;俄式西餐;东北炖菜;柴火铁锅鱼锅。

  特产:俄罗斯江鱼,当地江鱼三花五罗十八子、当地山产品、俄罗斯小商品等。

  住宿:特色的是农家乐、渔家乐。我们住在闽江宾馆,同江市大直街81号,标间价位在150元左右。

  交通:同江距离哈尔滨大约600公里,同江——佳木斯高速公路220公里,同江——哈尔滨高速公路566公里,自驾大约需要6小时左右,路况很好。哈尔滨、佳木斯等都有直通同江的大巴。

  冰城馨子,网络摄影写作十年,新浪、搜狐、网易等多家网站旅游名博,拥有十个自媒体平台,民间宣传黑龙江第一人。作品发表在《中国国家地理》、《中国旅游报》、《旅游世界》等数十个报刊上,在《黑龙江画报》和《北国旅游》上有个人专栏,作品被收录在大学教材和制成邮票和名信片。

  我的拍摄不是艺术创作,主要是记录生活中的美,更多的内心世界的感受;我的文字是游历与生活的感受,只想把自己见到的、感受到的留存下来,送给未来。

责任编辑:杨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