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4月12日讯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曾是中国人数千年日常生活中须臾不可离的职业,木匠、铁匠、石匠等手工匠人以精湛技艺在传统生活中打下底色。专注、执着、坚守、耐心、淡然、精细等品质,正是东方色彩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已成为一种职业操守,一种行业自律,滋养着全社会继承传统、开拓创新。从今天起,本报推出《黑土工匠龙江品质》专栏,扫描龙江大地上那些有情怀的“工匠精神”,看他们如何锻造出闪闪发光的龙江品质。
在哈尔滨北方船舶工业有限公司(原哈尔滨造船厂),有这样一位焊接技术领军人,他每道焊缝合格率都在100%,就连用气割车改装焊接机器人也能做到。他就是曾夺得我省技术运动会大比武的冠军选手,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德伟。近日,记者对这位头戴安全帽、身穿沾满油污工作服的德伟进行了采访。
德伟在调试焊枪。
初见德伟,他正在一艘建造中的双体客船底部铺一块木板,爬进距离地面仅60厘米高的狭窄空间内,翻转身体仰面作业。德伟说,仰面作业一是需要充沛的体力,二是需要焊接工人必须掌握高超的焊接技术。“船舶焊接就像在船体上缝补钢板,每一道缝隙都必须严格按着技术操作规程作业。要想达到这一点,焊工首先要精力集中,手不能抖动,才能使焊接点达到像鱼鳞一样,误差不超过1毫米。”
德伟在焊接船体。
在一旁的学徒小刘笑着说,这些技术规范是对一些普通焊工的要求,对师傅而言,他的焊接标准是每一道焊缝的合格率必须达到100%。
德伟今年53岁,他说自己刚接触电焊那阵子,脸上、脖子上被强烈的紫外线灼伤是经常事,脸上的皮肤脱了一层又一层。有时还因操作不当,飞溅的火花还会烫伤大腿和胳膊,留下的伤疤至今还在。“特别是眼睛,被电弧光灼伤后又红又肿,非常痛苦。”就是在这些伤痛之下的坚持,让他有了今天的成就。
该公司办公室主任李成栋告诉记者,32年的焊接生涯中,德伟带出了十几名徒弟,2006年获得省七届职业技能大赛暨一届船体制造工比赛第一名,并荣获省“五一”劳动奖章;2014年进入黑龙江省高技能人才专家库专家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