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牡丹江
搜 索
宁安市“第一书记”下乡记
2016-04-21 10:58:48 来源:东北网  作者:姚泰伟 付巍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4月21日讯(林竹 姚泰伟 记者 付巍)“村里来了‘第一书记’”……面对村干部、群众的诸多疑问,牡丹江宁安市“第一书记”们开始转换角色、摸底调查、融入基层的驻村生活。

  时隔半年,这些来自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派驻干部为基层带了哪些变化呢?

  为何选派“第一书记”?

  2015年10月,踏着徐徐金风,宁安市38名“第一书记”带着组织的重托,走进了大乡小村,走近了乡村百姓。

  为何选派“第一书记”?宁安市动员会上指出,选派“第一书记”,既是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需要,也是加强美丽乡村建设的需要。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全靠领头羊。“第一书记”们要重点围绕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等内容开展工作。

  身为“第一书记”可不简单,他们是在全市市直机关优秀干部、后备干部中选派的具有2年以上工作经历和政治素质高、热爱农村工作、事业心和责任感强、工作能力比较突出的中共正式党员。脱产任职,任期为2年。

  自“第一书记”工作启动半年来,首战告捷。“第一书记”们累计协调上级部门争取项目29个,整修道路66.9公里,修建排水沟1.7万米,打井34眼,新增变压器2台,安装路灯439盏,新建广场23个,慰问老党员、贫困党员、贫困学生125人,发放救助金5.9万元,争取帮扶资金567万余元,帮扶物资价值72万余元。

  村里来了“第一书记”!

  “一到村里,第一件事就是到村民家里,到田间地头,摸情况、搞调研……”宁安市江南乡宝山村“第一书记”徐志刚说。

  摸清了宝山村的基本情况后,徐志刚与村党支部合计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如何带领村民致富。结合宝山村的实际,初步谋划了近期和长期发展规划,提出了完善基础设施、发展“小杂粮合作社”,壮大集体经济的宝山村发展蓝图。

  作为“第一书记”,首要的就是要在村里搞好班子建设。宝山村里多项制度不完善,运行不顺畅,在徐志刚的推动下宝山村先后建立健全了两委干部工作责任制度、群众评议党员制度、村务公开制度等规章制度,制定了村党务和村委会工作计划和目标,使得全村思想统一、群策群力,认识一致、步调一致。

  村经济基础薄弱,村风村貌落后是部分落后村屯都存在的现象。这样现状的美丽乡村建设如何入手?是金家村“第一书记”李晓军入村后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恰逢上海同济大学规划院到宁安市调研,经过多方协调李晓军邀请调研组,通过实地走访、村内村外整体面貌取证、下到田间地头体验农民秋收劳作等方式,为今后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和《村屯建设规划》编制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保障。

  “第一书记”来了真好!

  “自从俺村来了‘第一书记’,就像改革春风吹进门,二道村里抖精神。”二道村的村民,用了一句这样诙谐的语言,表达了对“第一书记”到来之后,正在发生的悄然变化。

  二道村“第一书记”张贺在走访中发现,村民反映最突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村中的一处断头桥。经过多次协调各相关部门,并在派驻单位和镇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为村中筹办了6根大口径的涵管和20吨水泥。很快,一座被村民干部称为“党群连心桥”的新桥,赫然架在村中。“党群连心桥”通车后,解决了村里140多户,近4000亩耕地的春种秋收的通行,每年为村民节省出行、务工等费用近10万元。

  村容村貌滞后,严重影响村民的生产与生活,“第一书记”徐志刚多次多渠道大力协调争取资金,新修了4公里的村内巷路,村内水泥路面已基本铺满盖严。

  “第一书记”李晓军到村驻扎时,正值秋收季节。秋雨连绵,农田道路泥泞不堪,人车难行,成为秋收运粮的“拦路虎”。李晓军想办法出实招,在秋收前出车450台次,挖掘机2台,拉沙石800立方米,投入水泥涵管30根,整修农田道1500米,村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纷纷对“第一书记”竖起了大拇指。

责任编辑:姜继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