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从检尺工到电商 一个林场老职工的完美“三级跳”
2016-04-26 10:14:34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王晴 董明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4月26日讯 4月23日,郭玉华家的大棚里,她正和家人一起给菌袋打孔。近6万个菌袋已经完成了前期培育,都进入到了“开口”工序,尽管有半自动化的机器帮忙,他们默契配合也要一天多的时间完成。

  郭玉华是黑龙江省绥阳林业局双桥子林场最大的木耳种植户。全面停伐后,她及时转岗转型并积极寻求出路,加之精心侍弄本地特产木耳生产再加工,销售渠道上传统和电商相结合,她家的收入是之前做检尺工时的近20倍。

  做了半辈子木材检尺工 停伐后学会了养木耳

  检尺工,这个岗位一直令郭玉华感到骄傲。每天看着一车又一车的木头,经过她手中的尺子测量后,分类、装车,被运往全国各地,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她从没想过,这辈子还会换工作。2014年4月,随着国家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令一出,采伐设备被贴上封条,检尺工和所有与采伐相关工种一样,需要转岗、转型。

  “有很长一段时间,自己觉得很失落,除了没了收入以外还有不舍,毕竟与木材打了半辈子交道,有深厚的感情。”郭玉华说,起初,很多工人的思想都转变不过来,觉得林场的树很多,再伐个十年八载也不成问题。更重要的是“铁饭碗”没了,收入下降让大家一时半会难以接受。就在像郭玉华这样的职工一筹莫展之时,林场组织大家出去学习木耳养殖技术,要把当地的特色产品推广出去。多年来当地木耳虽然口碑不错,可种植技术相对落后,产量也不多,包装也不精细。抱着试试看的想法,郭玉华和职工们先后到我省东宁、海林以及吉林省,学习最新的木耳养殖技术。回来后,她在自家木耳大棚里开始了尝试。说到此处,今年52岁的她面露喜悦,没想到种木耳能让她发家致富,更没想到能把木耳卖到全国各地去。

  木耳“挂”起来养好吃好看 不愁销路

  双桥子林场的木耳大棚里,木耳是被“挂”起来养的。圆柱形的菌袋像一排排袖珍沙袋,经过打孔机时被扎上了200多个小孔,整齐地悬挂在钢构架子上,架子上方还有喷水小孔。伸手摸摸,已经有菌包在努力地顺着小孔往外鼓。

  郭玉华说,吊袋养殖是她们在外地学回来的手艺,相比较原来的传统地栽,吊袋大棚木耳养殖技术可以确保木耳的保温保湿性,不受天气影响,可以延长木耳采摘期,不仅能增加产量,木耳的杂质也少,而且便于管理,对空间的利用率高。她家的两个大棚每年6月开始剪第一茬木耳,边剪边晾晒,能持续到10月份,总产量近6000斤,去除成本,收入在20万元左右。当地昼夜温差大、水源充足且纯净,优势独特,木耳菌种好、品相好、肉厚、有嚼劲,价格比其他产地木耳高。普通木耳每斤40元,最贵卖到近百元一斤。

  当地菌户在木耳晾晒过程中,还发明了独特的茶叶耳晾晒法,晒干的木耳形似茶叶,味道好、易保存,更为木耳抬高了身价。郭玉华说,林场近200个大棚生产的木耳从来不愁销路,客户们把车开到大棚门口来收木耳。木耳养殖户都感受到转岗转型后的巨变,以及内心由里到外的幸福感。

  线上线下一起卖 养殖户受益最大

  为了让养殖户将木耳更好推销出去并卖上好价钱,去年双桥子林场成立了木耳合作社,建立了菌户交流群。

  据林场主任孙天成介绍,林场现有木耳种植吊袋棚181座,实现了大地栽培向棚室吊袋的转型,并经常组织食用菌专家对木耳生产管理中出现的病虫害等问题为菌户答疑解惑。从每年10月开始备料,12月进行菌包的统一加工和培育,次年4月开始对菌包进行开口和悬挂,到6月剪第一茬木耳,随后进行晾晒和销售。同时,创立了统一的“双桥子林场木耳”品牌。郭玉华说她家是受益最大的。

  林场集中宣传通过电商销售平台卖木耳后,郭玉华最先响应,到林场对接好的“一带一路”、“卓创”、“聚农云”等网络平台销售,原来每斤40元左右的木耳能卖到60至70元。后经人工精选,30克一小包的精包装木耳常被客户当做上佳礼品购买,平均每斤能卖到百元以上。电商渠道卖木耳,避免了传统小商贩上门收购中间环节压价降价,目前她们正与“京东”合作,不久要上“京东”卖木耳。郭玉华也由此决定,将线下销售逐步转为线上销售,让好木耳卖上好价钱。

  黄昏,忙碌了一天的郭玉华从木耳大棚走出来,还要到附近林子里转转,她说对山林还是有一份难以割舍的感情,但她知道,她们能做的就是保护好这片山林,完成角色的转换,扎实做一名木耳种植户,让更多人知道双桥子木耳。

责任编辑:王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