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大兴安岭地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坚持把生态旅游业作为林区谋振兴、促转型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来抓。2015年,全区旅游接待人数、旅游收入分别增长13.2%和14.2%。漠河北极村晋升为国家5A级景区,南瓮河湿地等3处景区晋升为国家3A级景区。在全省首家推出2处(湿地、石林)低空飞行旅游项目,成功举办“大健康”大兴安岭论坛,我区被列为全省中医药健康养老产业试点,呼中镇被评为“中国最冷小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深入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切实强化全局意识、市场意识、融合发展意识,做足绿水青山、冰天雪地文章,大力实施全景兴安、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争取尽快把大北极旅游区纳入国家绿色旅游示范基地和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尽快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转型发展之路。
一、胸怀大局,把握大势,切实把生态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目前,全国旅游业发展十分迅速,已成为“挡不住的浪潮、停不下的脚步”,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引擎、调结构的重要支撑、惠民生的重要抓手,必须增强加快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和进取意识。
一是旅游业已进入不仅富民也富财政的新阶段。发展初期,旅游业富民不富财政,这是由旅游业发展初期阶段特点决定的。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7000美元,旅游需求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旅游产业成为许多地区重要的财税来源。如,张家界、泰安等旅游城市,旅游业对财税综合贡献都超过了20%。事实表明,旅游业已由发展初期的富民不富财政阶段,进入了不仅富民也富财政的新阶段。经国家信息中心测算,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对GDP综合贡献超过10%,对就业贡献达9%。现在几乎所有的省区都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85%以上的市地州盟、80%以上的市县区把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
二是旅游业已迎来“旅游+”的新时代。当前,我国旅游业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长为一个无边界的综合性产业。现在任何能够满足人们观光、休闲、娱乐、体验、度假等旅游需求的事物和社会现象,都可以成为开发旅游产品、发展旅游业的资源。如,旅游+工业,可以发展工业旅游;旅游+农业,可以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旅游+生态,可以发展生态旅游;旅游+文化,可以发展文化旅游,等等。可以说,“旅游+”与“互联网+”一样,正在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和时代潮流,推动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三是旅游业已进入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新时期。近年来,随着休假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国民消费与出行能力的迅速提升,游客不再满足于对景区景点的按图索骥,而是希望在广大城乡内开展深度探访和体验。全国很多地方都在积极推进全域旅游,打造覆盖全域的旅游产品体系。去年,国家旅游局明确提出全面推动全域旅游发展,3年实现600个县发展全域旅游。大兴安岭八万里林海,从南瓮河到北极村、从百年老县呼玛到最冷小镇呼中,处处皆景,发展全域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四是旅游业已由基本六要素拓展为新七要素。如今,随着旅游活动的不断升级,旅游业态的不断增加,旅游已经由“吃、住、行、游、购、娱”基本六要素,发展成为“文、商、养、学、闲、情、奇”新的七要素,即呈现了文化旅游、商务旅游、养生旅游、研学旅游、休闲度假游、情感旅游和探奇旅游等多种形式。近年来,到大兴安岭搞会议会展、科技交流等商务旅游,养老、养心、体育健身等养生旅游,科考、研修、培训、摄影、采风等研学旅游,探险、探秘、新奇体验等探奇旅游,以及休闲度假、自驾游的人越来越多。
二、突出重点,精准发力,加快推进生态旅游业全面提档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围绕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向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焦发力。我们积极推进旅游供给侧改革,在景区提档升级上下功夫、在景区特色上挖潜力,在景区经营上寻突破,在供需两方面同时发力,着力补齐产业短板,释放发展新动能,创造“更令人心动的有效供给”,切实把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经济优势、竞争优势。
一是做精做细景区景点。景区景点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突出自然生态本色,加强自然景观的保护与打造,把最原始、最生态、最优美的自然景观提供给游客。按照“两地、三线、四区、五营地”的发展布局,重点抓好北极村、南瓮河、大小白山、龙江第一湾、古城岛、画山和乌苏里浅滩等等景区建设,突出抓好北极村景区的改造升级。积极引进战略投资,牢牢掌握旅游核心资源,支持企业通过PPP模式开发旅游项目,推动旅游业尽快步入大资本、大企业、大项目带动阶段。
二是深度开发旅游产品。旅游产品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围绕“文、商、养、学、闲、情、奇”旅游新七要素,做大做强夏季旅游产品,集中打造全域自驾、低空飞行、湿地观光、界江揽胜等旅游产品,深入推进南瓮河湿地和兴安之巅——大白山低空飞行旅游项目,积极探索热气球空中观赏项目,争取开通北极村与俄罗斯村庄的出境旅游项目,着力开展天台山森林康养、呼中原始森林穿越等体验基地建设试点,使游客在我区能停得住、留得下。重点开发冬季旅游产品,精心设计最冷界江冬泳、最长冰雪滑梯、最北圣诞节等冰雪体验旅游产品,组织开展界江抽冰尜、马拉雪橇、雪地足球、雪地汽车漂移等大众化冰雪娱乐项目,倾力打造全国最北、最冷、最奇、最大的体验式冰雪乐园。尽快形成森林冰雪游、找北探源游、生态湿地游、民俗界江游4条精品旅游线路。
三是尽快完善服务设施。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是衡量一个地区旅游业成熟度的重要标志。加强景区道路、交通引导标识牌建设,结合防火公路建设,尽快打通各景区周边的“断头路”,形成旅游环路。高标准规划建设自驾游宿营地和野外帐篷宿营地,开发木屋住宿区、配置摄影台、休闲亭、休闲俱乐部等特色功能区,在全国叫响森林生态自驾游品牌,为游客提供便捷的服务。加强旅游厕所、停车场、加油站点、餐饮供应、纪念品和商品销售、自助服务等服务区配套设施建设,切实满足游客需求。
四是精心打造旅游文化。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对于游客来说,初级阶段看山水,高级阶段看文化。精心打造“北”文化,以“北极村”为核心,整合龙江第一湾、洛古河村、北红村、古城岛等旅游资源,打造“大北极”旅游区品牌,进一步激活国人“找北”情怀。精心打造“源”文化,充分挖掘驿站、鲜卑、岩画、龙江源等文化元素,编织具有历史痕迹和民俗风情的故事,增强景观的吸引力、感染力和生命力。精心打造健康文化,开发集慢性病防治、观光度假、绿色食品配餐为一体的候鸟式养老、度假养老等产品,推动养老养生产业加快发展。精心打造演艺文化,积极开展日常性的主题表演、自由行的街头表演和丰富性的节庆表演,向游客展现林区的特色文化和风土人情。精心打造餐饮文化,以鄂伦春、俄罗斯和本土饮食为主,开发“山八珍、野八珍、菌八珍”等本土特色美食,深入挖掘饮食中的传统文化和边缘文化,让游客品尝的不单纯是一种美食,而是民族的风情、地域的文化,倾力打造中国最北饮食之都。
五是积极推进“旅游+互联网”。旅游业和互联网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最为新兴、最为显著的力量,两者的深度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加快推进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增设通讯基站数量,开通旅游公共信息手机短信平台,有序推进免费WIFI全覆盖工程,保障游客在旅行中的即时通讯和上网需求。加快北极村智慧旅游景区建设,健全旅游公共产品和设施、旅游投诉、旅游救援等公共信息网络查询服务,切实提高景区的智慧化水平。推进区域合作,大力发展在线旅游新业态,整合私家车、棚户区闲置房产等资源,规范发展在线旅游租车和在线度假租赁等新业态,积极推广在线旅游购物模式和手机餐厅服务模式,推动在线旅游平台企业的发展壮大。
六是切实抓好“旅游+”。充分发挥“旅游+”的拉动力、融合力及催化、集成作用,有序推进森林生态食品、生物医药、文化等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统筹设计好各产业的旅游景点及购物点,实现相关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积极推进“旅游+全民创业”,鼓励引导职工群众围绕旅游发展餐饮、住宿等项目,开展版画、根雕等工艺品制作,多渠道增加创业收入。尝试建设拍摄基地、影视基地、冰雪书画基地等,逐步引入市场机制,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推进“旅游+乡村林场”,保护好北红村、洛古河村、三河村等村落的原始风貌,开发住林区农家屋、吃林区特色菜、采林区野生浆果、观少数民族风情表演等旅游项目,增加我区转产职工和农民的收入。
三、加强领导,真抓实干,努力夯实生态旅游业加快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旅游经济是“一把手”经济。必须牢固树立全区“一盘棋”的思想,成立地县两级生态旅游业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完善旅游管理机构,配齐配强工作人员,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集中力量促进旅游业发展,尽快把绿水青山和冰天雪地变为金山银山。
一是科学编制发展规划。发展旅游业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按照“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认真研究、科学论证每一个规划,用规划引领发展、指导建设。强化全局意识,坚持各有特点、错位发展,加强资源整合优化,形成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格局。突出地域特色,坚决守住原始、守住古朴、守住自然,从规划源头上防止乱上项目、乱建人文景观,着力打造亮点工程、精品工程,坚决防止低质量建设、低层次开发。
二是突出抓好宣传营销。旅游三分靠景色、七分靠宣传。由地区统一组织、统一设计、统一包装,切实加大主流媒体宣传力度。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摄影基地和影视剧拍摄基地,让更多的人通过优秀的摄影和影视作品走进大兴安岭。积极开展网络营销,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搭建起与游客互动的平台,提升旅游影响力。面对不同群体和季节定制不同的宣传策略,实施精准宣传推介。通过市场化运作,务实节俭举办北极光节、蓝莓节、开江节等节庆活动,宣传推介我区的旅游产品和资源。
三是全面提升服务质量。服务是旅游业的立业之本和发展之魂。积极推进标准化建设,制定饭店、酒店等系列服务标准,促进各旅游服务行业规范发展。健全完善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诚信等级评定、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引导企业和从业人员诚信经营。开通12301旅游服务热线,24小时为游客提供旅游咨询、投诉、救援等服务。加强综合治理和联合执法,严厉打击非法经营、欺客宰客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强景区安全技防设施建设,确保让游客游得放心、游得安心。
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旅游业加快发展的保证。把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区干部培训计划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建立激励政策,重点引进策划创意、规划设计、市场营销和高端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型紧缺人才。对旅游行政管理、行业服务等人员进行普遍培训,尤其是对导游人员进行全员轮训,加快建立一支业务精湛、服务规范的导游队伍。坚持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加快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为生态旅游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