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文人的时尚是“坐有琴书” 访著名古琴家张金桥
2016-05-10 21:02:13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董盈 杨宁舒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5月10日讯(黑龙江日报记者 董盈 杨宁舒) 走进2016黑龙江东北亚时尚文化产品博览交易会现场的阳光大厅,你一定会被耳旁拂过的琴乐所吸引。循声过去,就会看到一个由“红色信封墙”包围、满溢琴声与书香的展区——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展区。门口醒目的红墙下,一位白衣琴者,在人流熙攘的热闹里,沉静地抚琴。他身后,一个古朴的陶缸里,随意插着几枚枯枝、绿叶与黄菊,与他指下流淌的山水之音静静地呼应,让经过此处的人不知不觉放慢脚步,驻足聆听,仿佛内心的浮躁一下子就被琴音拂去了。

  这位琴者就是广陵派第十二代古琴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制作传承人张金桥。本次展会,他受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邀请,在现场演奏传统大操《潇湘水云》、《广陵散》及现代琴曲《梅园吟》等多首古琴名曲。悠远的琴音,让参展的中外嘉宾赞叹不已:原来中国传统的文人四艺“琴棋书画”,才是时尚深处的优雅!

  只要坐在古琴前,张金桥便走进自己的桃花源,起承转合之间,物我两忘,达到“于世无累”的洒脱境界。他说,本次展会特别强调“时尚”这个概念,其实时尚并不等于崭新的物质与潮流,我们的传统文化作用于当代,受到国人乃至世界人民的喜爱,本身就是高雅而具民族特色的时尚。而在过去,文人的时尚就是琴棋书画诗酒茶,所以他们才说,坐有琴书便是仙。

  张金桥自幼随父亲学习笛子、萧、埙的制作及演奏,并多次在器乐大赛中获奖。1997年,他拜在广陵派第十一代古琴大师梅曰强门下,学习古琴演奏及古琴制作技艺,成为梅曰强在东北的唯一弟子。他不负师望,2002年在全国古琴考级南京考区,以一曲《潇湘水云》夺得十级中唯一的“优秀”,受到当时的评委、古琴家龚一和马杰的称赞。

  张金桥说,历代文人对古琴之所以趋之若鹜,是因为琴是“助道品”,用来涵养心性。在都市生活中,人们不应该把忙碌变成庸碌,多接触古琴、书画、茶道、香道、花道等传统文化,能够帮助我们活得洒脱一些,以琴会知音,以书结益友,可以把躁动的心变得安静,狭隘的心变得旷远。琴润君子心,传承古琴等中国传统文化,将其融入现代生活,对人也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教化。

  2003年7月,梅曰强病危,张金桥在其病榻前“临危受命”,在古琴教学基础薄弱的东北开展古琴教学及普及工作。此后,张金桥在东北地区长期从事古琴艺术的教学、演奏、制作、维修及研发工作,并在国际乐器邀请赛中获得古琴演奏金奖。他在黑龙江和吉林建立“德韵古琴馆”,弘扬广陵派古琴艺术。定居哈尔滨后,他在制作古琴与教学的同时,还与夫人高笑梅积极开展古琴的鉴赏与推广活动。从黑龙江日报“品质生活大讲堂”到果戈里书店的专题讲座,再到“哈夏”音乐会、哈洽会的演出,他们举办数十场活动,让越来越多的人结识古琴、爱上古琴。

  此次受邀出席展会,张金桥对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的“龙江家书”展区非常赞赏,他仔细打量门前的“时光邮筒”,深有感触地说,这样的创意很独特,而且意味绵长。过去,状元们都能写一手漂亮的小楷。手写书札,让每个人都能体会汉字的美感与分量。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是手机与电脑无法复制和粘贴的。一些著名文人的书信手札,具有颇高的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龙江家书”活动的开展,就是要提醒我们,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依然不应该淡忘人情与亲情。而写一封家书倡导的是一种理念,不是让人们重返过去那样的通讯方式,而是带领人们重温“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时代,体会亲人日思夜盼一封家书的滋味,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深邃,重新被人们记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