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13日讯 哈佳快速铁路重点控制工程猴石山隧道将于5月14日贯通。11日记者走进了工程建设者中间。
自2014年7月,隧道工程建设走过不停歇的四季与热闹转换的昼夜。对于中铁一局的每一位建设者来说,贯通意味着高寒地区隧道作业难点的登顶,意味着高速时代一啸过佳新梦的向前迈进。
11日晚,趁着白班工人下班的间隙,记者到工区现场采访了几位工程建设参与者,听听对隧道贯通内心的期待与渴盼。
秦普华是佳木斯本地人。她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走进猴石山隧道工程工区的日期是2014年10月30日。在食堂做厨师工作的她来之前没有想到这里的工作这么辛苦。猴石山隧道是24小时不停工,每个环节工序的工人都是昼夜倒班,打破了一天三餐的常规餐食供给。“工人中南方人多一些,刚开始我做菜偏东北菜口味,工友们有些不适应,后来慢慢调,慢慢改,大家都这么辛苦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呐。”秦普华说。
工作以来秦普华早上4点多上班一直工作到凌晨,工人们来了走,走了来。来来回回食堂始终是“热闹”的。施工量大、任务重的时候,工人不能按点回来吃饭。早饭变成了午饭,午饭又没时没点。秦普华常常站在食堂往外望,看见隧道口出来人,她和同事们就把饭菜再回锅。“工人们肠胃都不好,咋也得保证大家吃上热乎饭。我们这点累和工人们比起来算不得啥,他们实在太辛苦了。”
隧道贯通进入倒计时,工友们在吃饭时都在谈论这件事。秦普华也和后勤管理人员商量菜谱为大家庆功。
也在食堂工作的夏春凤是“夫唱妇随”。丈夫在工区做运渣车司机,她跟随丈夫一起走进这个工程。
“只要有爆破,我爱人就要出车。爆破时间不固定,现在都形成条件反射了,这边爆破声一响,他就往外冲,我这心就立马揪到一起。”正因对工作的了解才让夏春凤如此牵挂。
冬季施工时,隧道外温度最低零下28摄氏度,隧道内零上17摄氏度。为了保证车辆正常运行,夏春凤的丈夫常常在室外暖车一个小时,才能进入隧道内。“在外面冻透了,进去衣服马上结冰。出来后还得清理车窗的冰,挺遭罪的。”夏春凤说,贯通那天,要做一些拿手菜犒劳犒劳这些为佳木斯发展作贡献的人。
大伙公认的“零酒量”隧道工程安全生产管理负责人武靖勋已经打算和“战友们”喝上一杯。作为进入工区时间最长的“元老”,“80后”小伙在钢筋混凝土的“磨砺”中更显成熟稳重。
小武有记日记的习惯。在佳木斯工作期间他已经写了厚厚的三本。平行导洞作业是其中的一篇。小武写到:“温差大,喷浆困难。工人们一遍一遍试最终还是拿下来了。零下20多度的天里,大家穿雨衣、雨鞋对战隧道内涌水很‘壮观’……幸好有烤衣房,不然身体感冒了,衣服也会‘生病’。”
建设者一点点向山腹掘进,一步步攻克技术难题,付出多少辛苦他们自己最为清楚。
在有10条隧道建设工作经验的技术测量员张润心中,猴石山隧道工程无疑是印象最深的。他这样总结道,用了从未用过的新工艺,挨了从未挨过的冻。
张润是四川人,因测量工作性质,他经常会扛着测量仪器工作,操作时不能戴手套。“实在是太冷了,我的手指头冻得不能弯了。”那段经历对张润来说历历在目。“双层保温板这个新工艺大家都不熟悉,施工中我们不断学,不断改进,后来工作效率已经提高了一半啦。”
张润讲,他从佳木斯回到老家要坐三天两夜的车,如果这条铁路修好了,他回家至少省半天时间。为佳木斯老百姓做有意义的事,他很骄傲。
贯通日安全员马艳良重点关注爆破飞石危险。“飞石的速度和破坏力会像子弹一样,必须保证左右人撤离到安全范围内。”马艳良语气坚定。
这几天,马艳良心情大好。因为爱人带着两岁的孩子前来探亲。“上次见孩子刚生没几天,现在孩子都满地跑了。”马艳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对家人的愧疚是所有建设者心中最不愿触碰的部分。
孩子出生20天,马艳良就跟随工程队到佳木斯工作。期间他一直用视频一解对妻儿的思念。
“视频里孩子第一声叫爸爸,他哭得不行。”张润在一旁说。
“哪有哭,那是高兴……别揭我老底儿。”马艳良不好意思地拍了拍张润。
武靖勋从不和父亲视频。因为母亲曾偷偷告诉他,只要一听到小儿子的声音,老父亲就特别激动,思儿心切,几天都缓不过来。
武靖勋只要和家里通电话,两头都是报喜不报忧。
“三床被子保暖,衣服结冰,人感冒。”不能说,不能让家人担心。
“大哥出车祸受伤,父母身体抱恙。”不能说,不能让孩子分心。
建设者个个对家庭充满愧疚,而打造精品工程他们全情投入、无愧于心。
还有三天隧道贯通,现在所有建设者和见证者带着期盼一起倒数。
张润最盼隧道爆破精确无误!
马艳良最盼末梢工程安全平稳!
秦普华最盼可口的饭菜为庆功增色!
武靖勋最盼,为猴石山隧道贯通节点工程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