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4月下旬,我市4名居民共给“亲友”汇去5.51万,老骗术依旧好用
火烧眉毛也得先核实再汇款
东北网5月15日讯 在电信诈骗的归类里,这类案件被定义为“汇钱急救诈骗”,受骗人往往接到电话或微信,骗子虚构一个着急用钱的情节,让受害人慌张中不假思考地把钱汇过去。
市公安局数据显示,仅4月下旬我市就有4位居民上当受骗,损失最多的4万元,最少也有5000元,总金额5.51万元。
骗子究竟是如何编故事的,市民又该怎样防范呢?
5月9日,记者向公安机关了解了这方面的案例。
骗子来电直呼大名
“是张丽丽吗?”4月21日20时许,一名男子低沉的嗓音在电话中问道。
刚拿起电话时,张丽丽还在纳闷,这么晚了,是谁打来的电话,而且号码很陌生。可她接听后,对方直接喊出了她的全名,这让她一下愣住了。
张丽丽听着电话另一头的声音,觉得有点熟悉,便猜着说了一句:“是黄工程师吧?”
对方应声说了句:“听出来了?”在电话里,黄工程师告诉张丽丽,第二天早晨来自己的办公室一趟,有点事要对她说,张丽丽爽快地答应了。
第二天一早,在张丽丽赶往黄工程师办公室的过程中,她的手机再次响了,又是一个陌生号码,与前一晚打来电话的号码归属地均为黑龙江大庆。
“我是黄工程师,你稍等一会儿再过来,我这里来了一位领导,正在谈事呢。”前一晚来电的男子对张丽丽说。
大概过了5分钟,张丽丽的电话再次响起,黄工程师让她帮自己办点事。因为着急给这位领导汇款,自己出去又不方便,所以让张丽丽先帮忙汇款4万元到这位领导的账户,过一会儿可以来他办公室取现金或让财务转账。
张丽丽觉得同事着急用钱,自己又帮得上,便赶快来到银行,向黄工程师发来的一个账户里,汇去了4万元钱。
汇完钱后,张丽丽回拨之前接到的两个电话,均提示关机。
张丽丽有点慌了,她拨打了手机存的黄工程师的号码,对方说从未给她打电话,更没有让她帮忙汇钱。
挂断电话后,张丽丽知道自己上当了,慌忙来到公安局报案。
三位市民被“亲友”骗了
自4月20日至26日,我市公安机关共接到4起“汇钱救急”电信诈骗案件,“汇给领导”那起案件的受害人损失4万元,接下来这三个受害人,有两人损失5000元,一人损失5100元,三人都上了假亲友的当。
4月19日,家住肇源县的王先生接到一个本地手机号打来的电话。刚接听,对方直呼王先生的全名,并心急火燎地说自己在外面出事了,借了个电话有求于王先生。
起初,王先生并不知对方是谁,后来听声音像自己的一个哥们李某,便询问对方是不是,对方还气愤地说,连自己哥们的声音都听不出来了,要是不想帮忙就直说。
王先生怕哥们埋怨自己不讲究,不敢再追问下去,紧接着按照对方提供的一个账户,汇款5000元,事后发现自己被骗了。
无独有偶,4月23日,肇州县的赵先生收到朋友在微信上发来的消息,称自己着急用5100元钱。赵先生便通过支付宝,给对方汇款,结果微信号被拉黑,才发现自己被骗了。
4月27日,市民王女士家的座机突然响起,她接起电话,对方直接喊“大姑”。王女士以为是侄子打来的电话,就问了一句:“是大飞呀?”
对方赶紧说:“我是大飞呀,在外面和别人打仗,把人打坏了,对方朝我要5000元钱,还说不给钱就报警,我不敢和爸妈说,大姑你先帮我应付过去这一关吧。”
后来,王女士按照“侄子”提供的账号汇款5000元钱,当她给大飞打电话后,才得知自己被骗了。
打个电话核实清楚
“‘汇钱救急’这类诈骗,就是利用人们出于情义急于给亲友同事提供帮助的心理,虚构突发事件,博取受害人的信任。接通电话后,对方直接叫你的全名,又不说自己是谁,让受害人自己在脑海中搜索。不管你猜中了谁,骗子都会‘顺杆爬’,受害人往往不会有怀疑。”龙凤公安分局刑侦三队大队长于海波说。
有市民不禁要问了,骗子是如何知道自己的电话号码和全名的呢?
于海波介绍,骗子往往会通过非法渠道,在网络上大量购买个人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姓名、住址、手机号,甚至身份证号。
骗子获得信息后,会购买非实名认证的手机卡给受害人打电话,所以类似的诈骗方式,虽然手机号的归属地均为本地,而骗子很可能隐藏在千里之外。
于海波提醒广大市民,面对这样的诈骗手段,市民要多个心眼,接到陌生电话,只要对方提到汇款,一定要拨打朋友或亲戚的原来的手机号去核实清楚,以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文中人物除民警外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