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天堂里荡起《乌苏里船歌》 85岁著名歌唱家郭颂去世
2016-05-20 08:06:20 来源:生活报  作者:王雪莹 纪秋韵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生活报5月20日讯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和民歌演唱家郭颂,19日上午在北京去世,享年85岁。郭颂的儿子郭小良接受采访时表示,郭颂因反复发烧肺部感染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并发症,住院已有五年,18日病情恶化,没有了意识,走得很快,很安详。郭颂追悼会将于21日10:00在北京解放军305医院八宝山生命礼仪三零五服务处举行。

  郭颂于1931年生于辽宁沈阳,毕业于鹤岗高级职业学校。曾历任黑龙江省歌舞团独唱演员、团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音协第三届理事、黑龙江分会副主席。是第三、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他以演唱东北民歌著称,曾创作、演唱了《新货郎》《乌苏里船歌》《我爱这些年轻人》《越走越亮堂》《串门》《甜透了咱心窝》《山水醉了咱赫哲人》《笑开了满睑花皱纹》《大顶子山高又高》《月牙五更》《迷人的夜晚》等50余首作品。有媒体评价,他将“黑土地民歌艺术成功地引领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巅峰”。

  《乌苏里船歌》词作者胡小石:唱歌是他的事业也是唯一爱好

  郭颂曾历任黑龙江省歌舞团独唱演员、团长,黑龙江省歌舞剧院名誉院长,哈尔滨可以说是郭颂工作、发展、红火的地方,他的第二故乡。19日,记者分别采访了郭颂生前曾合作过的老搭档、老朋友、后辈,从他们眼里了解郭颂,回味那首永远令人难忘的《乌苏里船歌》……

  提到郭颂,大家就想到那首反映赫哲族人过上幸福生活、充满生活气息的东北民歌《乌苏里船歌》。这首歌,也奠定了郭颂“民歌演唱家”的地位,胡小石正是该歌曲的词作者。

  19日,正在江苏参加“中国音乐文学学会”采风活动的胡小石,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电话采访。谈到这位合作搭档、生活中的老朋友、老大哥,胡小石说,“我对他的艺术造诣和追求都特别钦佩,他是真正的艺术家,一辈子孜孜以求,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作为东北民歌代表性人物,他去了,对音乐界来说是重大的损失。”

  “哈夏”催生《乌苏里船歌》

  “对艺术精益求精,碰撞了半年多才完成”

  胡小石曾任黑龙江省歌舞剧院副院长,黑龙江省音乐、文学协会会长等职务。1962年,由他作词的《乌苏里船歌》,随着郭颂的演唱迅速红遍大江南北,并在国际上引起轰动。鲜为人知的是,这首歌最初是为第二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创作的,“‘哈夏’催生了《乌苏里船歌》,当时郭颂、汪云才和我三人,为第二届‘哈夏’做准备,我们分头采风,临走之前,郭颂跟我谈过,说非常希望唱些别有风味的艺术歌曲,最好是反映少数民族的……”胡小石回忆道。

  当时的郭颂已在东北民歌的演唱上名声大噪,但他并不满足既有的成绩,更不想局限在一种风格中,想要更多的突破和创新。“回哈之后,我们仨在一起碰撞,都对赫哲族感受更强烈,一拍即合就开始创作,用了大概半年多的时间,才完成。”谈到合作感受,胡小石直言比较痛苦,因为郭颂是一个对艺术特别认真的人,今天刚叫了好,明天又会推翻,前前后后近半年,才完成这样一首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作品。

  胡小石介绍,歌写好后,还没来得及在“哈夏”亮相,在北京,正好有—场包括郭兰英、胡松华、郭颂3位民族唱法歌唱家的联合独唱音乐会。于是,在首都的舞台上,郭颂第一次正式推出了《乌苏里船歌》,反响热烈,作品受到一致肯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当场就将此歌录制成了“每周一歌”,在“新闻联播”播放前向全国播放。从此,《乌苏里船歌》完成了从创作到传播再到传世的全过程,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选入亚太地区音乐教材。


 

  身体好时每年要唱一百多场

  “不抽烟不喝酒,唯一的爱好就是唱歌”

  胡小石比郭颂小9岁,回忆生活中二人相处的点滴,胡小石亲切地称郭颂为“老大哥”。“生活中,这位老朋友、老大哥很亲切,”从合作之初,找当年他这个创作上刚起步的小学员谈想法,到退休之后,两人始终有联系,“工作调动后,除了参加‘哈夏’等文化活动外,他也经常回哈,只要回来,我们都要聚一聚,聊聊音乐!”

  用胡小石的话说,郭颂不抽烟不喝酒,唯一的爱好就是唱歌,“即使退休了,他身体好的时候,每年都要唱上100多场。”说着说着,胡小石不免感伤,“好几年前,他就病了,严重时,气管都切开了……”得知老大哥病逝的消息,胡小石非常悲痛,“对音乐界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损失,我尽量安排开工作,去参加老大哥的追悼会,送他最后一程。”

  同在“哈夏”被授予“终身成就奖”也曾共同创作《山水醉了咱赫哲人》

  著名作曲家刘锡津:初次见他

  我还是个小学员

  “今天一早,一位北京的记者朋友给我打电话,说想要采访,我才得知郭老师去世了。”从我省走出去的著名作曲家刘锡津,在电话中对记者说道,“虽然,我知道郭老师近几年身体状况不好,也插了很多管子,但当真的听到这个消息时,还是非常震惊和难受。”

  刘锡津创作的《我爱你,塞北的雪》、《北大荒人的歌》、《东北是个好地方》等作品,令人常听常新、回味无穷。说起他与郭颂的结缘,刘锡津表示,那还是在他十几岁的时候,“记得,第一次见到郭老师,我还是小学员,对他全是敬仰。”而自己与郭老师第一次共事,是在创作歌曲《山水醉了咱赫哲人》时。“郭老师给我的印象,就是对艺术追求十分执著。比如歌词,他会一个字一个字地打磨。可以说,我从他身上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回忆着以往的点滴,电话另一端的刘锡津,颇为感慨,“最近一次见他,还是在2010年‘哈夏’上。那年,我与郭颂、金铁霖、李双江、傅庚辰五个从哈尔滨走出去的音乐人,被哈尔滨市委市政府授予了‘艺术终身成就奖’。哎,时间过得真快,曾经站在台上一起领奖的人,如今就有一个已经作古了。作为我省文化艺术的代表人物,是郭老师将东北民歌整理创作,被国人熟知,也让民间小调,一次次登上大雅之堂。我想,我们在缅怀郭老师的同时,也会激励自己更加进步。”

  与郭颂相交十几载常得老师点拨

  哈师大音乐学院教授刘臣:老爷子对后辈非常照顾

  19日,谈及郭颂老师的去世,哈师大音乐学院教授刘臣的语气中,透着无限的悲痛,“今天上午得知老爷子走时,我还特意到网上确认了下,正打算明天给他儿子打电话呢。”刘臣说,自己和老爷子十几年前就认识了,“曾经在青歌赛和哈尔滨本地的一些演出中,都见过面。但有一次偶遇,至今让我难忘。那是2000年夏天,我在中央大街上走,后面一个大娘追上来,说郭颂老师喊我。我一回头,看见不远处的老爷子,真是受宠若惊的感觉。就这样,我们边走边聊,一个多小时的路程中,老爷子在声音的掌控,以及唱法上,都对我进行了细致指导。他还鼓励我说,‘好好努力,很有前途。’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与他接触,他的慈祥、和蔼以及对后辈的提携,都让我记忆犹新。”

  2006年至2008年间,郭颂常常回哈尔滨,“几乎每次回来,都是我开车去接他。然后,送他去文联啊、剧院啊,参加一些活动。”刘臣说道,“老爷子人很爽朗,说话直,声音是典型的男高音感觉。只要他回来,就会找我促膝长谈,问问我最近在音乐方面的事情。这些年,老爷子身体一直不太好,虽然我们不常见面,但会常常通电话。在电话里,我们聊人生、聊艺术、聊生活,老爷子总是站在一个家里长辈的角度,来关心我们。”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王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