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
5月20日讯 当人们把目光凝聚于那些激情澎拜的大学生创业者时,或许很少有人去关注那些站在创业者身后的创业导师们,他们是指南针,引领莘莘学子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浩瀚星空之下执着前行;他们更是青年人青涩“创业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听一听他们有关大学生创业历程的讲述,或许能够给予人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丰富的创业经历,让导师成为年轻创业者眼中一本有价值的书
“创梦空间”作为东北林业大学给在校生实现个人创业梦想的所在,走进这里,扑面而来的是散发活力的青春气息和为梦想拼搏的昂扬精神。
创业导师刘学聪的办公场所并不独立,在“创梦空间”靠窗的一角。一张铺着墨绿色的丝绒桌布长方形办公桌上,规矩地摆放着玻璃茶杯和几摞牛皮纸袋装着的文件,几把椅子并排整齐地摆放在桌子一侧。这样的场景混合在贴着不同字体的中英文创业励志标语和满眼创业元素的空间略显突兀。60后的刘学聪努力在思想上和年轻的学生们并轨,每天8时左右,他准时落座在办公位上,打开笔记本,列出今天要为哪几个创业项目做的事情。
刘学聪对外的头衔是哈尔滨大学生创业指导专家团成员。一年前,接受东北林业大学的邀请,成为这所学校的创业导师。在此之前,他办过小型企业,开过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尝过体制外的乐趣后,如今,又回到了体制内。过往的经历让他成为年轻创业者眼中一本有价值的书。
在许多高校中,光有理论而无实战经验的创业导师常常坐冷板凳,学生们会发出“你创个业,我看看”的质疑。导师的经验可以减少创业者在创业路上走的弯路,广泛的社会关系也可以帮助他们为创办公司打开门路。在学生的理解中,更寄希望于创业导师如同哆啦A梦那样,随时随地从百宝袋中取出各种神奇的工具,帮助自己解决各种难题。
刘学聪的办公室,也是他的会客室。每天,三到五个创业团队排着队找他咨询,有大学一年级的新生也有大学四年级即将告别校园生活的准毕业生。问的内容从怎么用互联网思维卖蔬菜,到怎么用互联网思维搞园林建设,五花八门。而刘学聪要做的就是从这些奇思妙想中找出可操作的项目,再指导学生一步步把想法变成现实。
进入五月,刘学聪的工作量加大了。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进入海选阶段,刘学聪需要把在校园赛事中胜出的8个项目团队先报送参加省级赛事。这期间,他要和项目主创者一起把项目细化、完善,或者是提供最有价值的建议以及崭新的思路。最难的是既不能让学生放弃创意理想,又要关注当下的可行性,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在接触过的学生中,他们的一些想法让我觉得很新奇,但仔细交流却发现他们有很多很关键的数字都不掌握。觉得这个项目好就想做,具体的成本却不清楚。如果连成本都说不清楚就不知道利润有多少,不知道与利润相关的开支就没办法维持企业经营。”刘学聪举出一个落选的移动医疗创业项目说道。即便是这样,刘学聪也从来不轻易否定学生的项目,他很巧妙地让学生自己认识到项目难以落地的“痛点”。
刘学聪加入的微信群不下数十个,办营业执照的工商群、创业融资群、项目推荐群……分门别类。在帮助学生创业的过程中,他会利用这些群关系解决现实问题。他指导的一个利用科学配方、提高动物皮毛质量的创业项目进入成熟期,在注册公司后,刘学聪把这个项目的信息发布到融资群里,很快有人详细询问
该项目的情况,交流中,投资意向日渐明朗。
改变学生们固有的“打工”思想,鼓励他们把自己作为企业去经营
在刘学聪的指导下,东北林业大学“创梦空间”已经有18个学生创业团队运营。“细致”是学生们对刘学聪指导的评价,但他从不包办学生的创业过程。他一直遵循着尺度,“最理想的创业导师不会非常明确地告诉你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他们心里非常清楚‘顾问’的角色定位,经营公司的人最终还是那些创业者。”
当接触越来越多创业队伍中的在校生时,刘学聪洞察出这些青年人的创业BUG。有时,一些只有创业念头的学生会致电刘学聪,并直截了当地说,“我想创业,但是不知道哪个方面适合自己。”电话这端,刘学聪蹙起眉头,用平缓语速回答,“首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知道自己擅长哪方面,以自己的长处为切入点选择项目。”类似这样的问题,让他颇为无奈。当然,他承认在没有任何资源的情况下,选择创业项目是个挺难的问题,“但这绝对不是一个准备创业的人应有的状态”。刘学聪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喊着“我要创业”实则只是情绪“冲动”,还有的学生总是抱着“创业那么美,我想去试试”的想法,但走上创业路才知晓过程那么累,路那么长。刘学聪始终告诫学生,只有把创业当成目标去实现才有意义,要把创业当做人生最大能力体现的平台才会有乐趣和兴趣。
“创业者分两种,‘自然林’和‘人工林’。前者具备了自然生长的条件,而后者就需要人工培植。”刘学聪指着校园里一片泛着葱绿色树林对记者说。他觉得指导大学生创业就像在为国家“植树造林”。
有媒体曾把高校中的创业导师称为“保姆式”,刘学聪对这个提法并不满意,他觉得“园丁式”创业导师更符合主流。在他的课堂上,他更愿意对学生输出创业教育的理念和培植创业精神的种子。
“以往教育更多地注重课本教育,重视知识点的掌握,却忽视了学生创造、创新和创业能力。大学鼓励创业并不是让学生一定要开公司、做老板,只要有‘三创’精神,学生不论在哪儿、从事什么职业都会是佼佼者。”这是刘学聪对创业教育自定义的核心观点。
在刘学聪的创业课堂上,不向青年人填鸭式地灌输经济学知识,也不把自己的商业思想强加给青年人,而是激发青年人的创业本能。一次课上,他向台下财会专业的学生发问,“你们去企业工作会选择什么职位?”学生回答“会计。”他又发问,“这个职位具体有哪些工作要做呢?”学生一一列举后,刘学聪说,“你们当中有些人能够在大企业就职,也许有些人运气稍差些,会就职小公司。如果工作量不大,闲暇时间是不是还可以做份兼职?如果在做兼职时还有可利用的时间,要不要再寻找一个可以兼职的会计职位?你一个人可以为不同的公司提供服务,是不是就是一家会计事务所的业务领域?那么,这时的你会选择继续留在小公司还是经营自己的事务所?”语毕,学生醍醐灌顶。
刘学聪想改变学生们固有的“打工”思想,鼓励他们把自己作为企业去经营。多一些创造性、主动性和责任感,也许对当下的创业者更为重要。
第一堂课帮学生“洗脑”很关键,要让他们明白创业的最终目的
80后的吕松泽目前是黑龙江大学资历最老的创业导师。从2007年至今,8年里他所教授的学生近万名,其中成功创业的学生已有100多名。学生中,有自创品牌、存款达8位数的第一代微商;有在校期间成立公司拍微电影,目前已进军央视的毕业生;有开辟“玩在黑大”APP,为黑大学生谋福利的在校生。
吕松泽的课堂永远都是吸人眼球的。教室里,学生们火花四溅的灵感碰撞、思路清晰的创业规划、神采奕奕的团队展示,如果你正巧路过,传出来学生们的欢声笑语,一定会让你驻足于此,好奇里面究竟发生着什么。吕松泽拒绝刻板式教学和书本化知识,源源不断的创业干货总会让讲台下的学生耳目一新、心潮澎湃。一学期里,这样的创业课大约有200课时,1000余名学生参与,由于教授的几门创业课都是学生们自选的学分课,没能选上这门课的学生来旁听则成了常事。
如果从教学创新的角度看,吕松泽的教学路数并不新奇。第一堂课帮学生“洗脑”,让他们明白创业的最终目的。“第二课堂”实战演练,让学生们脑洞大开,激发他们的创业智慧。学生们也说不清楚为何愿意让吕老师帮助自己重构创业智慧。
“的确,创业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但对于大多数家境一般的学生来说,创业就是改变命运,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一旦确定好要创业,就别轻易放弃。”课堂上,吕松泽毫不避讳地为学生敲起警钟。直到现在,他依然保持这一方法,带领学生“自省”。让学生们获益匪浅是他的“第二课堂”营销实战,“就像之前做过的‘如何将杯子从10元卖到100元’的课题,我会让学生们先做出营销策划书,引导学生把杯子增值,并赋予它们意义。比如在杯壁画上图案,加上小装饰,然后让他们通过网络途径销售,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得到增强,在实战中也实现了资金翻倍,他们更加感兴趣了。”吕松泽介绍说。
初创时期,大学生创业者由于社会经验不足,总会遇到各种问题。吕松泽说,就像企业执照、工商税务等问题,学生都不知道需要什么证件、如何办理,办理时问题重重,在之后的经营过程中也麻烦不断。因此,他建议大学生“先就业再创业”,对于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来说,可以利用寒暑假实习,积累初级经验,为日后创业做准备;对于大四学生来说,先选择去发展前景好的公司就业,积累到一定人脉和经验,对创业问题有了认识后再去创业,减少麻烦。“执行力差也是大学生创业者们的另一个障碍。”吕松泽说,在以后的课堂上他会侧重提高学生的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