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5月20日讯 19日在哈尔滨召开的全省农民增收工作电视电话工作会议强调,要把农民增收作为农业补短板、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头等大事,摆到“三农”工作的核心位置来抓,不断总结、梳理、提升、创新农民增收的途径和措施,多措并举、多侧发力,打好组合拳,确保今年农民增收与地方生产总值增长同步。
会议指出,当前抓好农民增收最直接、最现实的一个路径就是巩固放大现代农业的成效,在调整农民收入结构上下功夫。要重点抓好五项重点工作。
第一,牢牢把握农民的基本收入不动摇。向结构调整要效益,向标准化作业要效益,向绿色有机要效益,向降低成本要效益。要主动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和玉米收储制度调整,积极调减玉米,增加水稻、大豆、杂粮、草畜、果蔬、杂豆等高效作物,全省调减玉米1500万亩以上;加大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力度;突出抓1169个互联网+高标准绿色有机种植示范基地,带动绿色有机食品扩标提面,全省绿色有机食品面积要发展到7320万亩;通过扩大经营规模、提高机械化水平和推动农业“三减”降低物质投入等有效途径,千方百计把粮食生产成本降下来。
第二,持续拓宽农民增收第二战场。向发展畜牧业要增收。加快发展以“两牛一猪一禽”为重点的畜牧业,使大粮仓变成“粮仓+肉库+奶罐”。向农民创业要增收。把农民创业当作新的增长点来抓,通过深入组织农民创业工程,大力发展民营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鼓励农民自主创业、返乡创业、联合创业。引导农民变农场主、变产业工人、变经理人,最终成为市民。向农村劳动力转移要增收。坚持内部转移与外部输出相结合,重点在组织劳务输出、提高择业能力和搞好转移服务三个方面下功夫。抓住建筑业、园林绿化、春耕生产等季节性用工需求大量增加的机遇,组织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增加季度性务工收入;拓展国外输出空间,扩大国外转移规模,增加境外劳务收入。
第三,让农民在农业产业化利益连接的各环节中最大限度的获取收益。要注重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群体。用龙头企业引领全产业链,构建健全的贸工农、产加销相联结的产业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量大链短”问题。要大力推广“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行之有效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发展订单农业,实行保护价收购。要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户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以土地、山林、劳动入股的形式发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组织,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农企利益联结方式,积极探索农户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实现农企双赢,增加农民收入。
第四,让农民充分享受国家惠农政策的红利和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的红利。从承接好国家政策、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多方入手,促进农民增收。进一步加大农业生产补贴政策力度;全面落实扶贫责任制;通过带地入社、入股分红等开展资产运营,让农民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加快创新新型经营主体步伐,最大限度地激励激活新型经营组织对农业及农产品加工的投资,促进农业、农村、农民与工业、城镇、市民的有效对接。
第五,着力提升农民增收的能力。一是适应市场的能力。转变观念,强化市场意识,实现从重生产向重经营转变。二是进入市场的能力。有效运用和创新“互联网+”营销模式,让我省的绿色食品走进全国大餐桌,提升绿色食品产业价值链,实现优质优价增收。三是闯市场的能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加强与电商合作,推进高端定制、众筹等新型销售模式发展,提高优质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会议还就进一步发挥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在服务农民增收工作中的作用提出了六点要求。一是示范引领作用。二是政策扶持作用。三是组织推介作用。四是培训指导作用。五是维权保障作用。六是沟通协调作用。加强与涉农部门的合作联系,凝聚各方力量为农民增收服务,为构建助力农民增收的服务大格局做出贡献。